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当我们内心有了收获要和大家分享时,提前写好心得体会很重要,发奋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孟子感悟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感悟心得篇1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__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__皇帝是异族入主,对__是很不信任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感悟心得篇2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毕竟人非禽一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
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加强"自反"。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孟子感悟心得篇3
甲午年,一个秋叶缤纷,金黄银杏叶满地周末,我走进熟悉的泰达图书馆,无意间看见门口放着滨海读心书友会的张贴宣传,准确写着《孟子》一书的各章名称和阅读计划。顺着这个小小的告示,我走进一个全新的天地-《孟子》和滨海书友会。对于《孟子》并非完全陌生,知道它是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四书五经之一,上学时也曾在教课书中学过几个章节。但也仅此而已,对于孟子其人和《孟子》这本书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心中更多的是神秘感。对书友会这个新事物也充满好奇。好奇心加神秘感驱使我走进图书馆五楼的滨海书友会,短暂接触后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读书方式,书友们轮流讲解,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也有几位水平很高的老师予以点评、答疑和总结。从此后我就一发不可收,跟随书友会每周末学习孟子。
秋去冬来,飞雪送走最后一片秋叶,不知不觉中,三个月过去了,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已经读完《孟子》全部十四章节,自己也乐在其中,收获颇多,但千头万绪,说来都话长,总结读书感受绝非容易。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则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如果说孔子《论语》是记录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话,《孟子》则是对具体实践中如何操作进一步阐述,同时也和一些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孟子一书内容庞大精深,论述的孟子的仁义礼智哲学思想,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内容。书中许多经典语句在今天依然被大家耳熟能详,本来《孟子》一书就是用凝练优美的古汉语写作,两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想用白话文更简要总结更是难乎其难。只能谈谈对自己触动较深的一些感受。
根据《孟子》一书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法,以下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包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待名利,和自己对孝、仁、义的一些浅薄的理解。
其一,如何看待生死。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人能活多少岁?话题说来有点沉重,也许许多人懒得去想,但确实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人都会老去,寿命长短或长或短,虽然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寿命,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积极的心态过好每一天,提高有限生命之中的生活质量,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孟子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大意是尽自己的身心,体味生命的真谛,以此来对待天命。至于寿命长短,那不是你能掌控的。
虽说人终将一死,毫无疑义。但死亡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有颐养天年、亲人陪伴的自然老去,有得病多方求治而无奈逝去,也有飞来横祸造成意外死亡。生活中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和事故。但纵观各种事故,意外之中也有规律,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规章、酒后不开车,吸烟有损健康、少去危险的地方等等。我们要做的,积极主动地规范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习惯,规避各种意外。”在企业常讲的:“一起意外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如孟子所讲,“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也讲:“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尽管死亡终将来临,但也不得顺其自然,听之任之,听天由命,而应该积极主动避免各种意外死亡。
世界如此美丽,生活丰富多彩。传说中的天堂虽然美好,但人们都不愿去那里到此一游。人们都热爱生命,畏惧死亡,此乃人之常情。但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热爱生命,爱自己的亲人,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他人,为了保护更多人的利益,他们视死如归,毫不畏惧。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的文化忠也不乏对这些人士的歌颂。孟子早就给这他们一个最崇高的尊称叫“舍生取义”。孟子原文如此:“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二,如何看待名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常常为了生存和名利疲于奔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名利对许多人而言是追求也是无极限,乃至“鸟为食亡,人为财死”。到底该如何看待名利呢?
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如何解答。首先孟子并不像道家那样排斥名利,但要取之有道。孔子曾经讲“不义而富且贵 与我如浮云”。孟子进一步讲:“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翻译成白话,就是功名利禄,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是别人给你的。既然别人可以给你,那也可以拿走。而精神世界的耕耘,内心深处的淡定,根植于血液的仁义礼智,这些永远属于你,是别人不能拿走的。
总而言之,只要要取之有道,追求财富无可厚非。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别忘了精神修养。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人生路上,有的人生财有道,富可敌国;有的人则比较贫穷。这两类人该怎样优雅地活在世间呢?孟子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就是说当你较穷时,不能失去志气和理想;当你富有时,应该惠及天下所有人。当然,在当今社会,不乏一夜暴富。当你突然富有,该如何看待这些财富呢?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就是说有再多的财富,都有棵平常心,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更何况,儿孙自有儿孙福。
其三,关于孝、仁、义、
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孟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在千年来一直做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谈谈我对孝、人、义的感受。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孟子讲“大孝终身慕父母”,要终身爱父母、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谈何仁义礼智,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养体,供其物质;还要养志,给他们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怀爱,慈悲为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孟子》开篇,孟子见梁惠王时,刚一见面, 二人有很生动的对话,孟子开门见山把他的仁政思想讲给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翻译今天的白话,就是梁惠王问孟子,“老头,你大老远过来,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回答:“大王您何必谈啥钱呢? 我只给你带来仁义”。
义,是《孟子》一书关键词之一,书中多次提到义,但各个地方的义的含义又各有不同。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驳告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结合实际,我的理解义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古代兄弟之义,如舜对其弟象的宽恤,桃源三结义,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其三,表示责任、义务、做事尽心尽力的意思,如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孟子》一书的收是多方位的,绝不仅仅是孟子书中的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收获了许多历史知识,读孟子之前我所理解的古代大概是从秦统一中国算起,读完《孟子》,那我的视野立即往前推了一千年,了解了尧舜禹、夏商周,我也顺便读了《史记》的相关章节。也知道了伊尹,伯夷,柳下惠,周公、文王、武王等等一些儒家推崇的圣人;了解了孟子的学生公孙丑、万章等,也了解了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与孟子同时代人物,这些从前只是个名称,通过孟子与它们对话变成活灵活现的人物。
孟子感悟心得篇4
?孟子》教会了我们孝顺。《孟子》一书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他主张的本质上是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这种道德理论正是我们所崇尚的。可是现在的社会,新闻媒体曝光的因为父母年老而嫌弃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将他们赶出家门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报道称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因为不务正业而单身着,他的八十多岁老母亲为其担忧而不与小儿子进城享福。因为该男子喜欢嗜酒,有一回醉酒回来后,殴打自己的老母亲,并将其把她赶进厨房做饭。但老人因年老体衰,并且身上全是伤,摔倒在厨房里。那时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冻死在厨房里。该事件被报道出来后,引起社会的关注,许多人为此感到心寒。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向善的心。一个人,他如果想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个社会立足,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保持着一颗向善的心。我们也要保持有一颗孝顺的心。“百善孝为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孟子》提醒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其中就蕴含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时刻提醒着我们: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反观现在的社会,在利益的重熏下,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沙漠化。工业污水的排放和人类不知节制的捕鱼,造成了生物鱼类的灭绝,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样我们又怎样进行可持续呢?难道这不令我们反思吗?有句俗语“金山银山,不比绿水青山”这就体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果环境破坏了,就算我们有再多的财富也找不回以前的青山绿水。
阅读经典书籍,传承孟子的思想理念是我们青少年的责任。但是在这信息化时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去阅读那经典文化?许多年轻人只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多少人时刻放不下手机,只是为了刷微博,刷刷微信朋友圈。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手机,离开眼前的电脑。捧起曾经远离我们的那一本本经典书籍。重新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吧!
阅读经典书籍,传承经典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可使我们变成一个品学兼优的人,社会也会因此更美好,更和谐。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做的事。
孟子感悟心得篇5
?孟子》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体会颇多。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孟子对“仁”的重视。在第一章第一节,孟子初会梁惠王时,对王“曰利”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第二节,我们便认识了周文王这个人物。他就是以“仁”来行王政的典范。《孟子》书中多次提到这位伟大的君主。他建台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乐意帮忙,在文王说不着急时,竟还愈加卖力,还将台称为“灵台”,将池称为“灵沼”。麋鹿鱼鳖都可以在其中快乐地生活。各国老百姓都愿意成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过上幸福的生活;面对蛮横无理的昆夷,文王还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礼有节,不跟他们一般见识……所以,他深得民心,成为百姓“引领而望之”的君主。这才会有后来孟子的一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则王。
“仁”的力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论何时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谋利的君主和官员,永远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汉文帝在位时,躬行节俭,励精图治。采取了“薄税敛”、“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禄为兰考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成为官员们学习的优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众……
“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为政者,我们每个人都要将孟子主张的仁义藏于心间,处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仁处事,这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孟子的仁义主张在当时虽不得赏识,但是却能够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我们现代人应深刻领悟,将其发扬光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