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我们在写读后感时需要多投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人民的名义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人民的名义的读后感篇1
读《人民的名义》这本小说完全是被电视机《人民的名义》所吸引。如果没有电视剧版,我相信我很难会去看一本关于政治,关于反腐的小说,而且乐此不疲。
这部小说相信各位已经非常熟悉了,简单介绍,不再赘述。本书的开篇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接到举报,国家部委项目处处长受贿引发的。当这位腐败暴露的同时牵连出h省一系列国家干部、企业老板的贪腐行为。本小说中各派政治势力盘根错节,扑朔迷离,各个人物性格鲜明,特点突出(也可能受电视剧影响,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浮现电视剧中角色的身影,也许是电视剧中角色让人深刻吧)。
下面介绍一下小说和电视剧的区别,供大家参考,是否有兴趣看小说。
电视剧是靠各位演员的表演来吸引读者,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是剧情更加具体,观众想象的空间较少。小说则是通过文字描绘人物性格,人物在每个读者的心中都不是具象的,需要大家去自己想象。(也许没有看电视剧的观众去读小说会更好,不容易受影响)。
小说和电视剧情节话语都差不多,但是小说的进度更快,一两章就讲完一个故事,去掉了很多繁琐,如:郑胜利并没有出现很多次,不像电视剧里那样一讲讲一集;陈岩石的媳妇在小说中也没有提到,陈岩石的去世是因为中央巡视组的一次次谈话,激动地心梗,而非因为大风厂职工的挟持;祁同伟的妻子并没有电视剧里刻画的那么多,反而淡化处理,提到的很少。
小说和电视剧基本一致,但更加简洁,电视剧更加丰富,故事交代更加完整。之前总觉得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就是毁了小说,但看了这部剧就改变了这个看法,难得一部小说被诠释的这么好,如果大家没空读小说的话,看电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读人民的名义的读后感篇2
近读周梅森的长篇新作《人民的名义》,并观看了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同名话剧,感触颇深。他的作品,并不纠结于腐败事件本身,也不只写“打虎”的英雄人物,而是以官员涉贪为线索,公权私用为由头,揭示权力运作中的某些畸态,官场文化的某些霉变,进而察观“人民”名义的虚与实,拷问人性深处的恶与善。这样的作品直面政坛现实,主写政界事务,直击官场生态,塑造官员形象,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小说。
在这部作品里,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在调查一桩特大贪腐案件时遭遇车祸,只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引子,它相继引来的,是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是居心叵测的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如坐针毡,是心怀鬼胎的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惴惴不安,以及省会京州市政坛的暗流涌动。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虎口拔牙的战斗,由此拉开了序幕。
饶有意味的是,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人民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这样的高官、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就汉东省与京州市而言,这里既有政法系,又有秘书系,还有赵家帮、奸商帮,等等。这些派系与帮派的存在,既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而长期浸淫于官场,又会有种种诱惑引诱人。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真正的试金石与分水岭,仍然是“人民”。那就是,是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还是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而侯亮平与祁同伟、高育良等人的不同命运结局也告诉人们,真心实意为人民的,人民始终是其坚强的后盾;而虚与委蛇人民的,人民终究会将其唾弃。
由贪腐事件和“带病”官员为标本,来深入探悉政治生态现状,发掘其中的痼疾所在,并对不同政治选择背后的人生理念进行辨析,让人们在认识现实政治的同时,反观人生,反思人性,反求诸己,这应该是《人民的名义》的真正价值所在。正是在写出当下官场领域的政治生态,以及官场人物各自心态的意义上,这部作品不仅有力地超越了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也把当下政治小说的写作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读人民的名义的读后感篇3
据了解,《人民的名义》的主创团队是由曾执导过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山楂树之恋》的国家一级导演李路担纲总导演,著名编剧、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以及多位在业内享誉盛名的制作人士共同组成,为这部反腐大剧的制作水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本剧除了拥有强大无匹的主创团队之外,演员阵容更是堪称豪华。不仅汇集了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张凯丽、高亚麟、冯雷等多位观众公认的荧屏老戏骨同台飙戏,而且更有侯勇、侯天来、周浩东、刘伟等国内知名演员作为特邀演员助阵,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老戏骨张丰毅反腐题材影视剧的荧屏首秀。荧屏戏骨齐聚一堂、精湛绝伦的演技互飙也使得这部剧还未播出便已先声夺人,吸引了大批群众的目光。
大约在2005年,反腐剧、涉案剧基本退出卫视黄金档,这一类型剧的创作也趋于停滞。直至2015年,随着《刑警队长》、《后海不是海》等一批反腐、涉案剧回归黄金档,当年有极大群众基础的反腐剧创作也逐渐开始解冻,风云变幻的影视剧市场也掀起了一场反腐倡廉的潮流和趋势。而作为反腐剧回暖潮中最备受瞩目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故事剧情紧贴当下进行创新、创作,在尊重反腐事实,体现反腐主题的同时,又力争做到剧情丰富饱满,情节生动感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披露当下腐败的社会现实。本剧在人物格局上做出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剧的一大亮点,主演角色的职务均在省部级、厅局级层面,更有一位高级别的“大老虎”,尝试从艺术演绎的角度来为观众呈现高层领导人物之间的政治博弈与利益纠葛,政治揭秘的尺度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
大型现实主义反腐政治剧《人民的名义》自开拍之日起便备受关注,相信这部演员阵容强大、制作水准一流的反腐大剧,一定会给翘首企盼的观众朋友们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剧享受。
读人民的名义的读后感篇4
“你听说过《人民的名义》吗?”这是句虚拟的问话,但却颇为贴合近几日不少社交场合人们的讨论。日前,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短短几集就让很多人成了这部剧的“自来水”———各种场合都有人在自发推广和“安利”。一部由检影视中心参与出品、“没有流量明星,不是仙侠古偶”、“从名字到内容都正得不得了”的正剧,却凭借紧凑、真实的剧情一开播就表现不俗。豆瓣评分9.1,很多国产剧对此恐怕可望不可即。
社会在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这是此前不少抗日神剧、玄幻戏说虽然收视业绩好像也不错却同时饱受诟病的大背景。反腐题材吸引人,又有40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这还不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受到追捧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公众感兴趣的可能是,在目前披露的剧情中详细呈现和刻画的官员腐败细节和国家反腐进程,究竟有几分与现实的贴合度。甚至说,已经有人在热衷将已落马官员与剧中人物对号比较,比如“小官巨贪”家里的钞票墙,以及那些被烧坏的点钞机。
中共十八大至今,不断加码的反腐力度得到民众的认可。在对“反腐没有休止符”这句话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内心确信的同时,人们对已查处重大案件和落马官员的知情需求,已经从简讯式案情通报向特别想知道更多细节发展。这也是此前中纪委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在上述专题片的影像资料中获得海量传播的多是一些落马官员的出镜片段。公众对反腐进程的关心,除了官员“被带走”消息传出后的街谈巷议,自然也投射到对反腐题材剧集、专题片的围观热情上。
“人民的名义”,这么正的标题在作者周梅森看来,代表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坚实的信仰,另一种则是以“人民”为矫饰去谋取私利。后者即是很多腐败、越权行为在当下的生存逻辑和土壤,冒民众之名去侵夺民众权益,以法治之名去践踏法治精神,这也是最终需要制度化反腐所必须抱持势不两立态度的对手。
腐败侵蚀公共利益,反腐呼应公众呼声。观众对一部反腐剧集的追捧,一定程度上也暗合人们对具体反腐过程的好奇心,诸如检察机关办案程序细节到底是怎样的,可能还有个案化的腐败官员的堕落程度是否真的如传言般糜烂?对相关信息的严重关切,是人们对公共利益、尤其是公民切身利益被腐败现象所伤的真实反映。正如《人民日报》对反腐剧热播所诠释的,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可以让观众对“反腐内幕”有更多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民众对反腐话题的热议不仅仅是猎奇,是公众对腐败这一社会痼疾的深恶痛绝和对反腐进度的探求。现实生活中的反腐进度,媒体披露的官员腐败细节,反腐剧集(以及作为蓝本的官场文学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更细节、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生活开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接地气”是一种常见的评价标准,所谓“接地气”其实就是用读者、观众的切身体会、现实感受来对文学、影视作品做衡量。由检参与出品的反腐剧集与现实的反腐进程之间有怎样的参考、映照关系,具体的反腐案件的程序、节奏是否如影视剧呈现的一样节奏紧凑、波诡云谲。艺术毕竟是艺术,但公众对艺术的关切往往依然来自于对现实的欲罢不能,以及对反腐的热切期待。
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段对白所言,“从检察的角度来说,应该按照司法程序办。”一句话道出反腐的根本依凭,也让人明白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的核心,在于深入权力执掌者之心,依法治国的核心也在于依法治权。反腐的过程是在摸索一条制度化约束权力的路,反腐剧热播是好事,从公众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中可以看到民心向背,看到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共识。
读人民的名义的读后感篇5
一直以来,我们都坚信富养闺女穷养儿,就是要儿子多经受一些磨难,养成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不屈不挠、敢想敢干的优秀品质和能力,我对此也深信不疑,因为还有一句名言为之佐证:古今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但我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却看到了相反的画面,大家肯定都会记得赵德汉那满床、满墙的现金,两个多亿的现金啊!恐怕99.9%的中国人都不可能目睹如此之多的现金,那剩下的0.01%就是银行和印钞厂的工作人员了,普通人哪里会把如此之多的现金放在家里?还记得他最后说的那句话吗?他说:这些钱我也不花,不敢,也不需要,我就是穷怕了,我只是想闻到钱的味道……
因为穷怕了,所以想占有更多的钱,占有更多的钱却不是为了花掉,因为不需要也不敢。应该说,赵德汉终其一生也是非常悲哀的,小的时候从农村长大,家里穷,没有享受过物质带来的喜悦,只有匮乏带来的窘迫与难堪,也许还受过有钱人的孩子的欺负,所以他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守着两个多亿的现金,却只敢每月给自己的老娘寄三百块钱,在家里也不过就是喝碗炸酱面,甚至连他的老婆也不知道他会拥有这么多的钱……
请原谅我内心的卑劣,我当时就在想,你哪怕偷偷的从中取出来一两百万藏起来,也可以在自己进了监狱之后给老婆孩子及老娘相对优质的生活啊,可是他没有!可见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贪官,那些贪官之所以贪是为了肉体或者物质上的享受,而他不是,他只是穷怕了!
如果在他童年的时候,不用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只要能吃饱穿暖,他会不会有如此畸形之心态!他人生的道路该走向何方?
另一个就是祁同伟了,他已经贵为一省之公安厅长,在一个省里这绝对是高层的领导了,可他还是不满足,还要追求更高的权力,因为唯有权力的提升才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一会儿。为什么?因为他缺权!他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优秀的学生干部,用品学兼优、少年得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以至于大他十岁的前省政法委书记的女儿梁璐都不惜下求于他,但他开始是不屑的,所以拒绝了。这里面至少说明两件事,一是年轻时的祁同伟的确够优秀,也有自己的坚持;其二说明了梁璐在最开始是爱祁同伟的,但祁同伟从始至终都没有爱过梁璐,他爱的只有自己以及自己的权力。
所以,当祁同伟得知自己被分到荒凉的山区后,才幡然醒悟认清了现实,并立马回头是岸,拉着一车子玫瑰花向梁璐求爱,面对一个自己曾经喜欢过的人用如此之浪漫的方式追求自己,估计梁璐当时也就是脑袋一缺氧就答应了,否则,以梁璐父亲那样的老油子不会不知道这小子的想法,但或许他是太自信了,感觉这小子怎么也翻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岂不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不会一辈子在台上不下来。所以,看人一定要看本质,选人一定要选长远。
面对一个官二代频出的政治生态环境,一个农村的孩子想出人头地是何等的困难,哪怕你再优秀,哪怕你再出色,也难免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叹息!所以,祁同伟才会牺牲自己的爱情,通过一个背后有权的女人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我们可以尽情的谴责他,可是,一个穷怕了的农村孩子,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资源的农村孩子,你还能让他怎么办?如果他也生在陈海那样的家庭,如果他也生在梁璐那样的家庭,他人生的走向又该如何呢?
苦难的确可以磨炼意志,但更多的人在苦难面前选择了背叛自己。如果可以选择,且你恰恰也有一个像祁同伟一样优秀的儿子,你更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爹?
还有一个人物就是蔡成功,蔡成功的形象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政治背景,他们的成功其实就是靠着钻营与无赖,其中不乏投机倒把、瞒天过海的手段,所谓的空手套白狼说的就是这类人,他们做事没有底线,胆子大起来连自己都害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其实还是社会造成的。他这个人从小学就多年复课,可见智商一般,但这样的人连侯亮平都这么珍惜,应该对朋友还算是义气的。一个够义气够哥们的人,最后却对谁也没有实话,对谁也不相信(尤其是官员),为什么?从他后来给被火烧伤的员工拿出最后的十万块钱来看,他的确不是一个无奸不为的人,还是讲良心和道义的,但这又能如何?
一个要文凭没文凭、要人脉没人脉的人如何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俗话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已经一无所有了,什么事不敢干?他只是在前期通过冒险侥幸成功了而已,否则肯定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流落成亡命之徒,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看看蔡成功及蔡成功们,如果你生了一个儿子,你愿意他在成人之后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吗?
社会就是这个社会,孩子却各有不同,有的孩子能经得起磨难和考验,有的孩子可能就随行就市的变质了,人生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输在转折点上。社会是公平的,更是不公平的,任何事都不能套公式,尤其是在养儿子这件事上……
读人民的名义的读后感篇6
周梅森当过矿工、文学编辑,下海经过商,从事过房地产开发、实业经营、证券投资,曾被提名为 2005 年 cctv 中国经济年度社会公益人物。他还做过市政府的副秘书长,对官场手法也有所了解,上过当、吃过亏。他在商海和官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为官者道德品质的看重,成为其笔下一系列小说的创作养分,也让他用一部部作品,成为读者心目中的 " 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 "。
?人民的名义》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不出乎意料,但热播带动原著热销,甚至带动反腐小说的销售,周梅森并没有想到。
现代快报记者从出版社了解到,这本小说目前供不应求,尽管印刷厂一直在加班加点地赶工,也满足不了全国书店对于这本书的需求量,当当、京东等网上平台上该书处于预售状态。纸质书难买,直接带动了电子书的销售,网易云阅读上该书阅读量破亿,亚马逊 kindle 电子书付费排行榜第一名就是《人民的名义》。
除了 " 达康书记 "
周梅森笔下还有很多精彩人物
周梅森十分看重为官者的道德和人格。他说,如果一个人不为官,他道德品质再坏,产生的危害也有限;做了官,如果他的道德品质很差,那造成的危害就相当大了。所以," 达康书记 " 才会如此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不过,周梅森笔下同样能 " 火 " 的官场角色其实还有很多。
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周梅森坦言," 因为自己创作一直在关注当代官场,此前的反腐小说同样精彩,反映的是我国各个不同时期政治生态的状态。如果读者喜欢《人民的名义》,应该也会喜欢我其他的作品。"
记者获悉,周梅森笔下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小说——《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梦想与疯狂》都是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目前均处于脱销状态,出版社没有库存,已经开始紧急加印,没有买到书的读者大概还要等待两周左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