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奋范文网 >心得体会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8篇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想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和眼界,写心得体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8篇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1

王红旭同志系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奋不顾身救出两名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王红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热爱教育事业、从事教师职业的优良家风,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化作敬业奉献,立德树人的至诚行动,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王红旭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他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心关爱学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受学生喜爱,他心怀大爱,在两名儿童落水的危难时刻,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将生的希望留给孩童。王红旭同志一腔赤诚爱党爱教,以生命托举生命、以大我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立足本职岗位,立志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王红旭同志为榜样,心怀大我,无私奉献,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用模范行动践行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2

吴蓉瑾担任了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领导后,要面对的学生从几十名变成了上千名。为了做到大规模因材施教,20xx年起,吴蓉瑾组织教师和技术团队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记录学生答题时间、正确率等信息为每一个孩子建立数据库,老师们通过解读研究这些数据,提炼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找准每名学生的问题症结。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们上课的状态能通过动作捕捉加上数据分析反馈给老师。上课铃响后,学生们登录教学平台,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虚拟头像变色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学生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级别,老师会提供个别化指导;学生用“电子笔”在特定的本子上书写,老师能清晰看到孩子的书写习惯、思考路径。不少学生从这一创新的“云课堂”中获益匪浅。

一名四年级男学生平时聪明活泼,课堂表现也很积极,可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吴蓉瑾和其他老师分析了他的笔记,发现他做题目会出现“大段大段的停顿”,这是思想开小差所致。吴蓉瑾便鼓励这名学生通过练习射击提高注意力。经过一学期射击训练,这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有了极大改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进步。

“这就好比我们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把所有有关数据搁进去,为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支撑。”吴蓉瑾还带领“云团队”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3

孙丽美,女,汉族,1977年生,中共党员,福建霞浦人,生前系福建省霞浦县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她17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一线,夯实基层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真心真情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被当地群众视为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2021年8月6日,在防抗台风工作中不幸殉职,年仅44岁。被追授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4

专业敬业,他多次创造救援奇迹

矿山救援是一项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要坚持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原则。

在救护大队的17年间,肖文儒参与处理煤矿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胆大心细、勇于拼搏,练就了过硬本领,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0年,在处置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导施救。在救援关键阶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侦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会同地方政府人员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奋战8天8夜,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救援被困矿工的壮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成功书写了人类的大营救”“‘中国矿工获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迹之首”——许多国外权威媒体这样评价。

10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14个昼夜,救出11名矿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说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举棋若定的肖文儒,为这个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初,现场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因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有构造破碎带,2号钻孔卡钻废弃。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这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举措。原来,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7.4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7日13时56分,这个“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挥部采纳。后来,被困人员转至4号钻孔下方,最终11人获救。

肖文儒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在一次次救援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护大队那些年,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为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的救援,他38年来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参与《矿山救护规程》制定和修订,主编出版了《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等;为持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扩展阅读

人们每年都会关注由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先进典型,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善行,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做出了英雄壮举,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不断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向他们学习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教师党员学习时代楷模肖文儒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业38年,他参与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多名被困人员,用英勇无畏和专业细致守护生命。

今年1月初,山东栖霞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矿工被困600米深井下。肖文儒随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救生孔提前两天被打通,井下传回了敲击声。

历时14个昼夜,肖文儒超前预判,沉着指挥,11名矿工安全获救。

井下救援险象环生,从业38年,每一次肖文儒都冲锋在前。

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肖文儒5次下井勘察,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

2017年,辽宁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驻守井下11个小时指挥救援,被困83人全部获救。

肖文儒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参与编写了10万多字的各项救援手册,组织培训了91支国家救援队伍,推动中国矿山救援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中,历经14天救援后,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传来消息:当天新发现的1名被困人员和此前有联络的10名幸存被困人员悉数升井,比预期大大提前。

对于这次营救,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如何新发现一名被困者?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在救援现场,记者采访了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救援。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累计营救一千多名被困人员。

生命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

回风井是井下被困人员实现升井的最可行通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爆炸事故发生后,井筒被严重堵塞,虽然改进了清障方法,但打通需要至少15天。

那么,发生了什么,让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得以突然提前打通?

肖文儒说,此前预计堵塞物厚度约为100米,主要依据是,在距离井口400多米处的“二中段”位置处有一个“井”字架,担心堵塞物大量淤积在这个“井字架”之上。最近清障方法改进后,清障速度大大提升,几天之内向下清理了18米至368米位置。在此位置发现,是附近几根钢管倾斜支撑着上面的堵塞物,而非预期中的“二中段”“井”字架,且在倾斜钢管下方几乎没有堵塞。如此,清理难度就大大降低,救援人员很快完成了清理,打通了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实际上,事故救援情况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以新发现一名被困者?

24日上午,救援人员在距井口546米的“四中段”发现一名被困工人,其身体极度虚弱。11时13分许,这名被困人员成功升井。这是此前已经取得联系的10名幸存被困工人之外,新发现的一名被困人员。他又是被如何发现的呢?

肖文儒说,在发现井筒堵塞实际情况后,我们要求救援人员一边清理淤积物打通升井通路,一边注意在沿途搜索失联人员。在下至“四中段”时,就发现了这位被困工人。他被困这么久依然能活下来,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四中段”地面有积水可供饮用,二是虽然救援人员此前没有联络上他,但贯通的多个钻孔有助于为井下带来新鲜空气。

下一步搜救计划是什么?

24日15时18分许,随着最后一批2名被困人员升井,井下已发现的11名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救援结束。

肖文儒说,虽然11名已发现的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但依然有被困人员处于失联状态。对此,矿山救护队员已经下井展开搜救,在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的前提下在井下全力搜索。当前搜救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六中段”已经有积水,井下救援人员需要蹚水作业;另一方面,井下空气并不是很好,救援人员需要穿戴相关自救设备执行任务。

“只要有被困人员没找到,我们就‘逢巷必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肖文儒说。

这次营救到底有多难?

对于这次救援,不少人评价是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那么,这次救援到底有多难?

肖文儒说,这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可谓“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一方面,被困人员处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同时现场地质情况颇为复杂,钻孔救援难度极高;另一方面,井下涌水也威胁着被困工人的生存环境。

他说,面对有限的救援窗口期,救援指挥部按照多种方案并行的思路开展救援,并且每一个方案都有备选方案,为救援上了“双保险”甚至是“三保险”。例如,为了确保足够的钻机及时到达现场,在未确定调运前,就已安排车载钻机在高速路口待命;为了确保生命维护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在打通三号钻孔后立马安排打通四号钻孔;甚至,如果井下积水淹没“五中段”后10位幸存人员如何转移,对此也准备好了方案……

肖文儒说:“我们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在肖文儒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个装有救援装备和换洗衣服的行李箱,接到任务就能“说走就走”。立即出发去救人是肖文儒生活的常态,他平均每年在外执行救援任务100多天,有一年甚至超过200天。

在救援现场,肖文儒往往一待就是几十天。多年一线救援“火里来水里去”,加上救援压力巨大,以及时常风餐露宿,生活作息不规律,肖文儒患上了关节炎,心脏血管也严重堵塞。医生建议他必须进行心脏支架手术。

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要规律作息、减轻压力。家人也让他注意身体,他却比以前更拼了。

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接报后,肖文儒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经过精准研判,带领救援人员进入作业区。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靠吃药强撑下去。

在出发前,肖文儒像往常一样,告诉家人只是出差调研,但家人在电视上看到他正在现场救援。肖文儒的姐姐打电话给他,生气地说:“刚做过手术,你不要命啦!”看到被困的人一个接一个被救出来,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了。”

救援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几乎占满肖文儒的手机相册。他对自己参与的大大小小的事故救援的具体时间、抢救人数记得一清二楚。肖文儒说:“这些可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

应急救援人冲锋在前,救出了别人的家人,却很难兼顾自己的小家。肖文儒儿子曾在一篇以“我的父亲”为题的小学作文中写道:“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在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已经离开了家;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还没有回来。”

那时,儿子也曾对肖文儒说:“我遇到困难想找人帮忙的时候,都想不起来你。”

戴上呼吸器,就要与外界隔绝,耳朵里全是自己呼气和吸气的声音。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到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火区打密闭,忍受常人难忍的高温与高湿的“折磨”。肖文儒说,这让他感到,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肖文儒说:“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也就是坚定了我‘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因为只有下井掌握第一手资料,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救援过程中,在打通从地面至被困人员的钻孔后,被困人员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通过直径10厘米的钻孔传递上来2张纸条,上面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当这两张纸条从井下传递上来时,肖文儒在为幸存矿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肖文儒说:“这两张纸条,就说明人还活着。那已经是发生事故的七天七夜了,这些活着的人必须要救出来,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钻孔只是维持着他们生命,但是还要有个逃生通道,也就是救援通道,我们就主要围绕着清理井筒。当时井筒也塌落堵塞得很严重,说实话压力也很大,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把握住这个怎么做都不过。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千方百计把被困人员救出来。”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吃住在一线,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这次救援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堪称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所以这是非常光荣的职业。”

肖文儒曾说,“睡觉时做梦,梦见最多的是在井下抢险救援的场景”。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特别重大透水事故,2013年吉林通化八宝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17年辽宁阜新万达煤矿透水事故,2019年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参加工作38年,肖文儒参与、指挥和指导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记录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年均出差100余天,最多的时候一年200多天。肖文儒说,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尽一个应急人的天职,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就无怨无悔,冲锋在前。“我从事了30多年的应急救援,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事故现场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时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有每当我们付出艰辛,最后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之后那种幸福和喜悦,所以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值!什么叫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们要站好岗、值好班,守护百姓的安全。”

时代楷模自2014年推出后便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值得人们尊敬的优秀榜样人物,他们“心有大我、一心为民”的精神最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来撰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时代楷模肖文儒个人感想,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

1985年冬天,山西省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80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

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

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

“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

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

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

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雷管“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

“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矿山企业大多为地下开采,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水、火、瓦石、粉尘、冲击地压等多种致灾因素的影响,矿山一旦发生事故,这些致灾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间内交织叠加,产生有毒有害、高温浓烟、二次爆炸等次生灾害。

肖文儒说,要想实现安全救援、科学救援,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以及担当精神、奉献精神、竭诚为民的情怀。矿山事故救援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矿山事故救援也是世界性难题。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爆炸事故,肖文儒和他的同事们历经14天,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救援奇迹,也被国外许多媒体和同行解读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

38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参与过多次重特大灾难事故营救:每一场灾难,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

右眼角的伤疤,是烧糊的拉链蹭到脸上留下的;变形的关节,是长期冷热交替埋下的病根……而他,早已习惯,在办公室备好一只行李箱,随时准备,救人于危难。

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

1985年冬天,山西省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八十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

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

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

“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

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

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

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雷管“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

“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业38年,他参与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多名被困人员,用英勇无畏和专业细致守护生命。

今年1月初,山东栖霞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矿工被困600米深井下。肖文儒随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救生孔提前两天被打通,井下传回了敲击声。

历时14个昼夜,肖文儒超前预判,沉着指挥,11名矿工安全获救。

井下救援险象环生,从业38年,每一次肖文儒都冲锋在前。

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肖文儒5次下井勘察,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

2017年,辽宁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驻守井下11个小时指挥救援,被困83人全部获救。

肖文儒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参与编写了10万多字的各项救援手册,组织培训了91支国家救援队伍,推动中国矿山救援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中,历经14天救援后,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传来消息:当天新发现的1名被困人员和此前有联络的10名幸存被困人员悉数升井,比预期大大提前。

对于这次营救,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如何新发现一名被困者?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在救援现场,记者采访了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救援。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累计营救一千多名被困人员。

生命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

回风井是井下被困人员实现升井的最可行通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爆炸事故发生后,井筒被严重堵塞,虽然改进了清障方法,但打通需要至少15天。

那么,发生了什么,让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得以突然提前打通?

肖文儒说,此前预计堵塞物厚度约为100米,主要依据是,在距离井口400多米处的“二中段”位置处有一个“井”字架,担心堵塞物大量淤积在这个“井字架”之上。最近清障方法改进后,清障速度大大提升,几天之内向下清理了18米至368米位置。在此位置发现,是附近几根钢管倾斜支撑着上面的堵塞物,而非预期中的“二中段”“井”字架,且在倾斜钢管下方几乎没有堵塞。如此,清理难度就大大降低,救援人员很快完成了清理,打通了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实际上,事故救援情况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以新发现一名被困者?

24日上午,救援人员在距井口546米的“四中段”发现一名被困工人,其身体极度虚弱。11时13分许,这名被困人员成功升井。这是此前已经取得联系的10名幸存被困工人之外,新发现的一名被困人员。他又是被如何发现的呢?

肖文儒说,在发现井筒堵塞实际情况后,我们要求救援人员一边清理淤积物打通升井通路,一边注意在沿途搜索失联人员。在下至“四中段”时,就发现了这位被困工人。他被困这么久依然能活下来,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四中段”地面有积水可供饮用,二是虽然救援人员此前没有联络上他,但贯通的多个钻孔有助于为井下带来新鲜空气。

下一步搜救计划是什么?

24日15时18分许,随着最后一批2名被困人员升井,井下已发现的11名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救援结束。

肖文儒说,虽然11名已发现的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但依然有被困人员处于失联状态。对此,矿山救护队员已经下井展开搜救,在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的前提下在井下全力搜索。当前搜救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六中段”已经有积水,井下救援人员需要蹚水作业;另一方面,井下空气并不是很好,救援人员需要穿戴相关自救设备执行任务。

“只要有被困人员没找到,我们就‘逢巷必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肖文儒说。

这次营救到底有多难?

对于这次救援,不少人评价是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那么,这次救援到底有多难?

肖文儒说,这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可谓“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一方面,被困人员处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同时现场地质情况颇为复杂,钻孔救援难度极高;另一方面,井下涌水也威胁着被困工人的生存环境。

他说,面对有限的救援窗口期,救援指挥部按照多种方案并行的思路开展救援,并且每一个方案都有备选方案,为救援上了“双保险”甚至是“三保险”。例如,为了确保足够的钻机及时到达现场,在未确定调运前,就已安排车载钻机在高速路口待命;为了确保生命维护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在打通三号钻孔后立马安排打通四号钻孔;甚至,如果井下积水淹没“五中段”后10位幸存人员如何转移,对此也准备好了方案……

肖文儒说:“我们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时代楷模都是当代的先进典型人物,是由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先进典型,他们是这个时代发展最锐意进取的人物,他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榜样,需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向他们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时代楷模肖文儒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些年来,肖文儒深切感受到国家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但他也看到,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事故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应急救援人,肖文儒表示,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自觉扛起应急“守夜人”的职责,在人民需要时,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他是救援战线上的老兵,具有很强的现场把控能力,是我们救援的主心骨。”在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的印象里,肖文儒始终坚持只有下井勘查,才能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更有效。救援遇到困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下井找原因。

矿山事故救援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安全救援、科学救援,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以及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和竭诚为民的情怀。

肖文儒也看到,当前我国应急救援领域还存在专业人才稀缺、科技领域“卡脖子”、人员培训与管理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全灾种、大应急’要求面前,矿山救援队伍要在‘一专’的基础上实现‘多能’。从‘救’向‘防’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坎要迈。”

实战经验对于指导现场救援有很大意义。每次有急难险重的任务,肖文儒会尽量带年轻同志一起参与,让他们长见识、增本领、强能力。他说,“年轻的同志要多带去现场历练。”

在路上、在现场,他会抓住每一个“传帮带”的机会,不遗余力地传授经验、讲解知识、教授方法。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三级主任科员乔天楷说:“跟肖总工出差是我最荣幸的事,也是我们年轻同志进步的最好机会。”

目前,肖文儒从事矿山救援事业已近40载,很多早年间同他一起入行的人都改行了,但他还是舍不下这份事业。肖文儒说:“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的工作有价值,我愿意倾尽全力。”

38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一直从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38年间,他和他的战友们参加了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从灾区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矿工,创造了多个救援奇迹。

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每一场灾难,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向前一点、再向前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全力以赴。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那束光,是生命的召唤,是使命的担当。

在他的身上,闪耀的是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英勇奉献精神。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共舞。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但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只为掌握现场第一手情况加速救援。

在他的身上,展现的是专业精湛、本领高强的爱岗敬业品格。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计算机系统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每一个榜样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对于广大党员群众来说,学习肖文儒的事迹,就是要学习他敢于生死逆行的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和竭诚为民的无私情怀,汲取奋斗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力前行。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参加工作38年来,先后参与、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余名,在多起重特大复杂矿山事故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用大爱谱写生命赞歌。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

肖文儒:几乎每一天都有事故,每一天我们都不断出动,处理事故。

肖文儒说,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

肖文儒: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

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肖文儒:分析准、判断清,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救援方案,这样才能达到高效安全的救援。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

肖文儒: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

应急救援是九死一生的工作,但肖文儒逆向而行,一干就是38年。在瞬息万变的事故现场,他运筹帷幄,以专业敬业、勤业乐业,书写了一个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赞歌,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大爱、对事业的热爱。

人们每年都会关注由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先进典型,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传颂和学习的人物,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他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精神,您是否正准备拟写学习心得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时代楷模肖文儒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矿山企业大多为地下开采,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水、火、瓦石、粉尘、冲击地压等多种致灾因素的影响,矿山一旦发生事故,这些致灾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间内交织叠加,产生有毒有害、高温浓烟、二次爆炸等次生灾害。

肖文儒说,要想实现安全救援、科学救援,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以及担当精神、奉献精神、竭诚为民的情怀。矿山事故救援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矿山事故救援也是世界性难题。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爆炸事故,肖文儒和他的同事们历经14天,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救援奇迹,也被国外许多媒体和同行解读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

38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参与过多次重特大灾难事故营救:每一场灾难,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

右眼角的伤疤,是烧糊的拉链蹭到脸上留下的;变形的关节,是长期冷热交替埋下的病根……而他,早已习惯,在办公室备好一只行李箱,随时准备,救人于危难。

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

1985年冬天,山西省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八十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

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

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

“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

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

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

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雷管“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

“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梦境中,常常是火光滔天,他,独自一人,穿梭火海边缘。

38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参与过多次重特大灾难事故营救:每一场灾难,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

右眼角的伤疤,是烧糊的拉链蹭到脸上留下的;变形的关节,是长期冷热交替埋下的病根……而他,早已习惯,在办公室备好一只行李箱,随时准备,救人于危难。

“我不能离开”

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

1985年冬天,山西省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80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

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

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

“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

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

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

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雷管“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

“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不惜一切代价”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一切都值了”

2021年初春,某煤矿透水事故发生的第二天,肖文儒就星夜驰援,抵达现场。

春寒料峭,救援队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盒饭,每天工作到凌晨。59岁的肖文儒直到35天后才撤离,刷新了他自己最长的现场工作记录。

可是,他的心脏已经放了3个支架了,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关节炎……对于这个每年最多出差200多天,经常持续工作几十个小时的人来说,这些好像都不值得一提。

有一次,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姐姐第一时间拨通了他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

他却很平静地回答:“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

在工作中他雷厉风行,在生活中却平淡如水。

他不允许家人因为私事麻烦组织,也不让家人经营与他工作有交集的业务。一次,一位同学托肖文儒帮儿子找工作,他一口回绝:“对不起,我没有那个能力。”

当年的很多救援队友已改行换业,有的发了大财,劝他也“下海”,但老肖始终坚持:“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这工作有价值。”

今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灾害,肖文儒带领14支专业救援队赶赴新乡开展抢险救援。12天没日没夜,他们吃苦受累,立下汗马功劳。但救援结束后,肖文儒第一时间带着队伍悄悄撤离。

把职务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写“大”——这是肖文儒的老同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资产财务部二级巡视员孙国建对他的评价。

经历生死、见多离合,肖文儒的确把很多东西看得很淡,但对师生情谊却格外珍惜。

38年间,肖文儒把40多本厚厚的救援笔记中的心得经验,倾囊传给了一批“好苗子”。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挥协调部三级主任科员乔天楷记得,2019年自己从部队转业来的时候,还是煤矿救援的“门外汉”,肖老师带头领着他们下井,逼着他们学习。徒弟们救援有功,他比谁都兴奋。

还有一份情,他埋在了心底。那是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肖文儒的儿子上小学时,曾把对爸爸的思念凝于笔端——“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我还没起床,爸爸已经离开了家;我晚上都睡着了,爸爸都还没回来。”

肖文儒的母亲生前也曾对他抱怨:“我遇到困难、想找人帮忙的时候,都想不起来你。”

说到这些,这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铁汉红了眼眶。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谁人不想?但作为一名应急救援工作者,只要呼救声起,就应生死以赴。

2019年10月1日,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系统的群众代表参加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登上了“众志成城”方阵彩车。

“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应急救援人的训词,肖文儒用毕生践行。

他说:“在‘全灾种、大应急’要求面前,我们要从‘救’向‘防’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坎要迈。”

肖文儒仍然时刻准备着,奔赴下一个战场……

肖文儒,人如其名,文质彬彬,谈吐儒雅。工作38年,他参与、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救出被困群众1000余名。

“我多深入1米,就对井下多了解一分,营救成功概率就会大一分”

从1983年工作起,肖文儒就与矿山结下不解之缘。

“老队员塞给我一个氧气呼吸器,能不能从事故里出来,全靠它了。”被分配到山西大同矿山救护大队的头半年,肖文儒天天苦练,最终能闭着眼用几十秒把呼吸器装好。

肖文儒难忘当时矿井救援的艰辛,“那真是冰与火的淬炼!”有一回,某矿区着火,肖文儒披上稻草编织的袋子,浇透凉水,冒死进火区打密闭墙。火区,是80多摄氏度的高温;大巷,是彻骨的冷风,他和队友抱着砖头,顶着极限温差,进出数十趟。

从业多年来,肖文儒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命悬一线。20多年前,肖文儒带队赶到一处积存煤粉、巷道自燃的煤矿现场,他刚用水冲开煤层,火光就“噌”地一下蹿出来。

火、煤尘、狭小空间……短短几秒钟里,他快速意识到一个可能的危险——二次爆炸。“不好,快趴下!”一瞬间,火焰爆燃,吞噬了矿井。

尽管氧气稀薄,肖文儒和队友仍紧紧趴在地面上,举起水枪,持续灭火。“要是当时没果断趴下,或停止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回忆,他时常会梦到那些穿行在火海边缘的场景。

他的记忆中,有无数次亲历的生死关卡——2018年,辽宁某铁矿炸药爆炸。肖文儒当晚在井口附近指导救援,直到天亮后才发现自己被废墟中散落的炸药、雷管包围着。

他的记忆中,有队友英勇牺牲的遗憾——1987年,山西某煤矿火灾,一位队友在井下打密闭墙时,迷失在浓烟中,意外撞掉氧气呼吸器,最终倒在井下。

然而,在井下焦急等待的矿工兄弟,以及在井口等待的矿工家属,让他不忍放弃这份工作。从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再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一路走来,肖文儒对于应急救援的坚持从未改变,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的斗志不减反增,“我多深入1米,就对井下多了解一分,营救成功概率就会大一分。”

“应急救援任务耽误不得,我必须保持随时出发的状态”

儿子上小学时,曾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作文——“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已经去上班了。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还没有回来。”

一年里,肖文儒至少200天都在各地救援现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只打包好的行李箱,“应急救援任务耽误不得,我必须保持随时出发的状态。”

参与应急救援38年,他难得主动休两次假,一次是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一次是做心脏支架手术。“要规律作息,减轻压力!”手术后,医生再三叮嘱。

2017年6月,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时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总工程师的肖文儒,火速赶赴现场。长时间疲劳加暴晒,他的血压已经升高,感到头晕目眩。“你的身体还能扛得住吗?”从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姐姐拨通了他的电话。但他就着凉水吃了几片药,还是硬撑了下来。

肖文儒的手机里存满了救援现场的照片,心里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安危。

今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害,肖文儒带队赶赴新乡,连轴转了12天。“为了群众安全,付出再多都值得。”吃过那么多苦,只说这一句话,却让人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他心中的分量。

“把职务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字写‘大’,这就是肖文儒。”谈起老同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二级巡视员孙国建说。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一定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他出现在救援现场,大家心中就有了底气。”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管理处副处长戴其浩说。

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肖文儒指挥救援的案例,曾被外媒称为“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被称为“救援奇迹”。

奇迹从何而来?来自于多年如一日的辛苦钻研。工作38年,肖文儒记录救援事故经验40多本,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并不断创新探索将矿用石膏、计算机、正压氧气呼吸器等“新工具”用于矿山救护。为规范救援保障安全,他还组织制定技术操作规程、紧急出动安全措施等,使抢险救灾有章可循。

“跟肖总工出差,是我们最荣幸的事,也是年轻同志向他学习的好机会。”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挥协调部乔天楷说。

今年1月,在山东栖霞市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中,肖文儒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11名矿工被困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实属罕见。更棘手的是,该矿岩层复杂,现场布置的4个施救钻孔推进困难。一筹莫展时,肖文儒当即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一子落而满盘活。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原本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月17日13时56分,“生命通道”终于打通!最终11名矿工被成功救出。

“在应急救援中,建议是否科学可行,最为关键。肖文儒总比别人多想一层、先做一步,让救援有‘双保险’甚至‘三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管理处处长张安琦说。

2019年10月1日,肖文儒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登上“众志成城”方阵彩车,肖文儒不禁热泪盈眶:“作为应急救援队伍中的一员,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一定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时代楷模是由中宣部和相关部门在中央电视台设立“时代楷模”发布厅推介的重大先进人物,时代楷模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很多的国人,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克服困难,学习心得怎么写比较好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学习时代楷模肖文儒个人心得和感想,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年一线救援的“火里来水里去”,让肖文儒患上了关节炎。从事应急救援指挥工作后,又因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大,造成了他心脏血管95%堵塞,因而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家人跟他说要注意身体,他却比以前更拼了。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肖文儒总是将前往现场救援说成去地方出差、调研几天。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姐姐立马拨通肖文儒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

在肖文儒的办公室里,有一个行李箱,便于他接到救援任务后“说走就走”。他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得。”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让人看到人民在他心里的分量。

2017年6月,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肖文儒带领工作组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保障救援环境安全。他沉着冷静、精准研判,带领工作组和当地政府部门人员进入作业区。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就着凉水服下药片后,才撑了下去。

“这些年,我最难以忘记的是惊心动魄的事故现场的情形,最幸福的事是历尽千辛万苦把人救出来。救援很苦很累,但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对于这份事业,他永远保持着冲锋的那股劲儿。

像肖文儒这样连续从事应急救援一线工作近40年的人不多见。当年参加全国救护大队长培训的同期队友大多已改行换业,但他还是舍不得自己的专业。他说:“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的工作有价值,我愿意倾尽全力。”

矿山救援是一项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要坚持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原则。

在救护大队的17年间,肖文儒参与处理煤矿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胆大心细、勇于拼搏,练就了过硬本领,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0年,在处置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导施救。在救援关键阶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侦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会同地方政府人员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奋战8天8夜,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救援被困矿工的壮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成功书写了人类的大营救”“‘中国矿工获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迹之首”——许多国外权威媒体这样评价。

10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14个昼夜,救出11名矿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说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举棋若定的肖文儒,为这个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初,现场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因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有构造破碎带,2号钻孔卡钻废弃。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这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举措。原来,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7.4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7日13时56分,这个“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挥部采纳。后来,被困人员转至4号钻孔下方,最终11人获救。

肖文儒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在一次次救援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护大队那些年,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为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的救援,他38年来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参与《矿山救护规程》制定和修订,主编出版了《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等;为持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戴上呼吸器,就要与外界隔绝,耳朵里全是自己呼气和吸气的声音。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到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火区打密闭,忍受常人难忍的高温与高湿的“折磨”。肖文儒说,这让他感到,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肖文儒说:“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也就是坚定了我‘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因为只有下井掌握第一手资料,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救援过程中,在打通从地面至被困人员的钻孔后,被困人员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通过直径10厘米的钻孔传递上来2张纸条,上面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当这两张纸条从井下传递上来时,肖文儒在为幸存矿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肖文儒说:“这两张纸条,就说明人还活着。那已经是发生事故的七天七夜了,这些活着的人必须要救出来,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钻孔只是维持着他们生命,但是还要有个逃生通道,也就是救援通道,我们就主要围绕着清理井筒。当时井筒也塌落堵塞得很严重,说实话压力也很大,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把握住这个怎么做都不过。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千方百计把被困人员救出来。”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吃住在一线,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这次救援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堪称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所以这是非常光荣的职业。”

肖文儒曾说,“睡觉时做梦,梦见最多的是在井下抢险救援的场景”。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特别重大透水事故,2013年吉林通化八宝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17年辽宁阜新万达煤矿透水事故,2019年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参加工作38年,肖文儒参与、指挥和指导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记录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年均出差100余天,最多的时候一年200多天。肖文儒说,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尽一个应急人的天职,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就无怨无悔,冲锋在前。“我从事了30多年的应急救援,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事故现场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时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有每当我们付出艰辛,最后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之后那种幸福和喜悦,所以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值!什么叫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们要站好岗、值好班,守护百姓的安全。”

这些年来,肖文儒深切感受到国家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但他也看到,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事故时有发生。作为一名应急救援人,肖文儒表示,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自觉扛起应急“守夜人”的职责,在人民需要时,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他是救援战线上的老兵,具有很强的现场把控能力,是我们救援的主心骨。”在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的印象里,肖文儒始终坚持只有下井勘查,才能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更有效。救援遇到困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下井找原因。

矿山事故救援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安全救援、科学救援,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以及担当精神、奉献精神和竭诚为民的情怀。

肖文儒也看到,当前我国应急救援领域还存在专业人才稀缺、科技领域“卡脖子”、人员培训与管理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全灾种、大应急’要求面前,矿山救援队伍要在‘一专’的基础上实现‘多能’。从‘救’向‘防’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坎要迈。”

实战经验对于指导现场救援有很大意义。每次有急难险重的任务,肖文儒会尽量带年轻同志一起参与,让他们长见识、增本领、强能力。他说,“年轻的同志要多带去现场历练。”

在路上、在现场,他会抓住每一个“传帮带”的机会,不遗余力地传授经验、讲解知识、教授方法。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三级主任科员乔天楷说:“跟肖总工出差是我最荣幸的事,也是我们年轻同志进步的最好机会。”

目前,肖文儒从事矿山救援事业已近40载,很多早年间同他一起入行的人都改行了,但他还是舍不下这份事业。肖文儒说:“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的工作有价值,我愿意倾尽全力。”

时代楷模都是当代的先进典型人物,是由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先进典型,这些时代楷模充分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向他们学习,我们怎么在岗位工作中来向这些楷模们学习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时代楷模肖文儒事迹学习心得感想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戴上呼吸器,就要与外界隔绝,耳朵里全是自己呼气和吸气的声音。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到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火区打密闭,忍受常人难忍的高温与高湿的“折磨”。肖文儒说,这让他感到,这份“水深火热”的救援工作不仅与青年人的美好憧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让他慢慢消除了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肖文儒说:“如果我们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么背后就有几个家庭和许多人能减少痛苦,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从事应急救援工作,也就是坚定了我‘择一事、终一生’的决心。”从基层矿山救护队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多年来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肖文儒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参与救援就会实地下井勘察情况,因为只有下井掌握第一手资料,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

今年1月10日,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发生井下爆炸事故,拥有丰富矿山救援经验的肖文儒再度出征。

救援过程中,在打通从地面至被困人员的钻孔后,被困人员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深处,通过直径10厘米的钻孔传递上来2张纸条,上面写着:“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当这两张纸条从井下传递上来时,肖文儒在为幸存矿工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从业以来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肖文儒说:“这两张纸条,就说明人还活着。那已经是发生事故的七天七夜了,这些活着的人必须要救出来,感觉责任更加重大。钻孔只是维持着他们生命,但是还要有个逃生通道,也就是救援通道,我们就主要围绕着清理井筒。当时井筒也塌落堵塞得很严重,说实话压力也很大,但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你把握住这个怎么做都不过。我们就要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千方百计把被困人员救出来。”

14个日夜,肖文儒带领专家团队和救援队伍,吃住在一线,反复研究救援方案,多种技术路线同时推进并创新应用世界领先的钻机救援技术,为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这次救援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堪称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我们的一切付出都值了,所以这是非常光荣的职业。”

肖文儒曾说,“睡觉时做梦,梦见最多的是在井下抢险救援的场景”。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特别重大透水事故,2013年吉林通化八宝煤矿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2017年辽宁阜新万达煤矿透水事故,2019年四川宜宾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参加工作38年,肖文儒参与、指挥和指导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记录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年均出差100余天,最多的时候一年200多天。肖文儒说,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在尽一个应急人的天职,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就无怨无悔,冲锋在前。“我从事了30多年的应急救援,最让我难以忘记的就是事故现场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场面,同时让我难以忘记的还有每当我们付出艰辛,最后把被困人员成功救出之后那种幸福和喜悦,所以这个工作让我觉得值!什么叫党和人民的‘守夜人’?‘守夜人’就是我们要站好岗、值好班,守护百姓的安全。”

“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

——记时代楷模、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

一组数据记录着肖文儒为应急救援事业作出的努力——参加工作38年,参与、指挥和指导矿山、隧道、山体垮塌等事故灾难救援700多起,成功救出被困群众1000余名,记录救援事故的本子有40多本,发表论文30余篇……

面对一次次事故险境,他赴汤蹈火、逆向而行,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科学救援、安全救援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守护生命、守卫安全的赞歌。

危险一线,他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作为地下采煤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那时的肖文儒还没意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危险性。

在救援现场,肖文儒曾经历过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悬一线。

“那真是生与死的考验,水与火的洗礼。”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起煤矿火灾事故,让他记忆深刻。

因为通风不良,一个煤矿井下,积存了几十吨煤粉的中部巷道发生自燃。到达现场后,肖文儒举起水枪开始灭火,水一冲起煤层,火光就跟着出来了,水、火、瓦斯、煤尘等多种致灾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间内交织叠加。“我意识到会发生爆炸,赶紧让队员全部趴下。”果不其然,从水枪里喷射而出的水柱,搅起更多的煤粉,导致井下发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枪继续灭火。“我知道氧气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势。如果当时我停止灭火,可能就‘光荣’了。”肖文儒说。

时至今日,肖文儒还经常梦到火光滔天的场景,他独自行走在火海边缘。肖文儒也曾犹豫过,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慢慢消除了他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

2017年10月,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遇险地点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但凡有一点火花即刻就能引发爆炸。肖文儒力排众议,冒着二次透水、冒顶和瓦斯窒息的危险,两次爬过回风巷,下井查看现场,提出救援措施。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同样的拼死营救,还发生在辽宁本溪。2018年6月,辽宁本溪思山岭铁矿措施井井口发生炸药爆炸事故,根据应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当晚,肖文儒在井口附近指导救援,对散落在废墟中的炸药、雷管浑然不觉。直到天亮后救援人员清理现场,他才发现自己被“炸药包”包围。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们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险象环生,越需要我们深入其中。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守夜人’的职责。”肖文儒说,“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难,但人被救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心中的欣慰和喜悦,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体会不到的。”

专业敬业,他多次创造救援奇迹

矿山救援是一项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要坚持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原则。

在救护大队的17年间,肖文儒参与处理煤矿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胆大心细、勇于拼搏,练就了过硬本领,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0年,在处置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导施救。在救援关键阶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侦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会同地方政府人员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奋战8天8夜,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救援被困矿工的壮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成功书写了人类的大营救”“‘中国矿工获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迹之首”——许多国外权威媒体这样评价。

10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14个昼夜,救出11名矿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说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举棋若定的肖文儒,为这个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初,现场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因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有构造破碎带,2号钻孔卡钻废弃。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这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举措。原来,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7.4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7日13时56分,这个“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挥部采纳。后来,被困人员转至4号钻孔下方,最终11人获救。

肖文儒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在一次次救援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护大队那些年,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为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的救援,他38年来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参与《矿山救护规程》制定和修订,主编出版了《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等;为持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立志奉献终身,他为矿山救援倾尽全力

多年一线救援的“火里来水里去”,让肖文儒患上了关节炎。从事应急救援指挥工作后,又因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大,造成了他心脏血管95%堵塞,因而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家人跟他说要注意身体,他却比以前更拼了。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肖文儒总是将前往现场救援说成去地方出差、调研几天。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姐姐立马拨通肖文儒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

在肖文儒的办公室里,有一个行李箱,便于他接到救援任务后“说走就走”。他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得。”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让人看到人民在他心里的分量。

2017年6月,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肖文儒带领工作组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保障救援环境安全。他沉着冷静、精准研判,带领工作组和当地政府部门人员进入作业区。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就着凉水服下药片后,才撑了下去。

“这些年,我最难以忘记的是惊心动魄的事故现场的情形,最幸福的事是历尽千辛万苦把人救出来。救援很苦很累,但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对于这份事业,他永远保持着冲锋的那股劲儿。

像肖文儒这样连续从事应急救援一线工作近40年的人不多见。当年参加全国救护大队长培训的同期队友大多已改行换业,但他还是舍不得自己的专业。他说:“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的工作有价值,我愿意倾尽全力。”

梦境中,常常是火光滔天,他,独自一人,穿梭火海边缘。

38年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参与过多次重特大灾难事故营救:每一场灾难,都是瞬息万变的战场;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

右眼角的伤疤,是烧糊的拉链蹭到脸上留下的;变形的关节,是长期冷热交替埋下的病根……而他,早已习惯,在办公室备好一只行李箱,随时准备,救人于危难。

“我不能离开”

700多起灾难事故救援,成功解救被困群众1000多人——肖文儒的手机里,存着许多他参与过的救援现场照片和视频。他能准确说出每一次事故的时间和抢救人数。

“这些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啊!”“人命关天”这四个字,早在30多年前,就烙印在肖文儒心中。

1985年冬天,山西省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井下中央变电站突发着火事故。

当23岁的肖文儒和同事们成功带着被困人员升井,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老人这一跪,重重地压在了他的心上,也永远地赶走了曾经的犹豫。

应急救援工作太苦、太难、太危险了!20世纪80年代,应急救援人员很多时候是在“赌命”。

戴上呼吸器,披着浇透了凉水的草袋子,应急救援队员要在井下灾区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中工作;浓烟翻腾,他们只能闭着眼睛打密闭墙,一旦走错方向,或撞落呼吸器鼻夹,后果不堪设想……

一次救援,肖文儒亲眼目睹队友倒在井下。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这工作咱别干了啊?”肖文儒的脑海中,自己母亲流着泪的苦苦哀求,和被救者母亲含着泪的重重一跪,最终重叠成一个声音:“我不能离开。”

选择了应急救援,就选择了与“死神”较量。记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队友命悬一线。

“队长,水花打起火花了!”一次,某煤矿井下盲巷积存的几十吨煤粉发生自燃,形成随时喷发的“火山口”,高压水枪冲起煤尘,火光瞬间迸发四射。

“趴倒!”电光火石间,肖文儒想到了“二次爆炸”,不假思索地喊出命令。

话音刚落没几秒,爆炸声响彻巷道,火舌瞬间吞噬了作业空间。

趴在地上的肖文儒迅速擎起水枪对准火点,一秒、两秒……氧气越来越稀薄,一分钟、两分钟……视线越来越模糊……

幸好,火势被及时扑灭。“如果当时晚趴下几秒,或者没有坚持继续灭火,可能我们就牺牲了。”肖文儒说。

井下二次爆炸,是矿难救援中最大的风险点。而这样的生死关,肖文儒硬闯了4次。从煤矿瓦斯爆炸到透水事故,从隧道坍塌到山体垮塌,肖文儒总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生命至上,只有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行动才能更有效。”多少年来,只要到了事故现场,肖文儒就要背着呼吸器下井勘察;他曾整晚站在井口附近指挥救援,直到天亮才发现自己被满地炸药、雷管“包围”;在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的现场,他曾两次爬下巷道查看,力排众议调整救援方案。

“向前一点、再向前走一点。”挺进生命禁区的每一次,肖文儒都会押上“所有的砝码”。因为他相信,在漫无边际的黑暗深处,还有人等着他带去一束光。

“不惜一切代价”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一切都值了”

2021年初春,某煤矿透水事故发生的第二天,肖文儒就星夜驰援,抵达现场。

春寒料峭,救援队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盒饭,每天工作到凌晨。59岁的肖文儒直到35天后才撤离,刷新了他自己最长的现场工作记录。

可是,他的心脏已经放了3个支架了,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关节炎……对于这个每年最多出差200多天,经常持续工作几十个小时的人来说,这些好像都不值得一提。

有一次,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姐姐第一时间拨通了他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

他却很平静地回答:“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

在工作中他雷厉风行,在生活中却平淡如水。

他不允许家人因为私事麻烦组织,也不让家人经营与他工作有交集的业务。一次,一位同学托肖文儒帮儿子找工作,他一口回绝:“对不起,我没有那个能力。”

当年的很多救援队友已改行换业,有的发了大财,劝他也“下海”,但老肖始终坚持:“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这工作有价值。”

今年7月,河南发生特大暴雨灾害,肖文儒带领14支专业救援队赶赴新乡开展抢险救援。12天没日没夜,他们吃苦受累,立下汗马功劳。但救援结束后,肖文儒第一时间带着队伍悄悄撤离。

把职务看“淡”、把事情做“精”、把人写“大”——这是肖文儒的老同事、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资产财务部二级巡视员孙国建对他的评价。

经历生死、见多离合,肖文儒的确把很多东西看得很淡,但对师生情谊却格外珍惜。

38年间,肖文儒把40多本厚厚的救援笔记中的心得经验,倾囊传给了一批“好苗子”。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挥协调部三级主任科员乔天楷记得,2019年自己从部队转业来的时候,还是煤矿救援的“门外汉”,肖老师带头领着他们下井,逼着他们学习。徒弟们救援有功,他比谁都兴奋。

还有一份情,他埋在了心底。那是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肖文儒的儿子上小学时,曾把对爸爸的思念凝于笔端——“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我还没起床,爸爸已经离开了家;我晚上都睡着了,爸爸都还没回来。”

肖文儒的母亲生前也曾对他抱怨:“我遇到困难、想找人帮忙的时候,都想不起来你。”

说到这些,这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铁汉红了眼眶。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谁人不想?但作为一名应急救援工作者,只要呼救声起,就应生死以赴。

2019年10月1日,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系统的群众代表参加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登上了“众志成城”方阵彩车。

“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应急救援人的训词,肖文儒用毕生践行。

他说:“在‘全灾种、大应急’要求面前,我们要从‘救’向‘防’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坎要迈。”

肖文儒仍然时刻准备着,奔赴下一个战场……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5

通过学习四有好老师,我知道了做一名好老师,就要严于言传身教,要有理想信念,作为教师,自古至今一直承担着弘扬道义。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有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以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老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师德是知识修养和文化品味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孩子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编辑推荐

27年来,吴蓉瑾坚持立德树人,潜心铸魂育人。成立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培养了千名小讲解员童音讲党的历史。她倡导、践行情感教育,提出“教有真情,育无止境”办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 她是教育战线孺子牛,被誉为“秒回校长”“铁人校长”,带领团队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开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成为区域共享课程,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贡献。

因为爱生如子,吴蓉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每个学生毕业时,吴蓉瑾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作为纪念,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很多人问她早上六点多出现在“爱的学校”,晚上十点还在“爱的走廊”,为了证明什么?吴蓉瑾回答,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是一直鞭策自己,这是一份教育的初心不能变,27年尽管社会发展很快,也会有诱惑,但是不能变,一定要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一种事业。

教师的学识素养应该是三维的,一是本学科素养,这是深度。二是教育素养,这是高,三是人文素养,这是长,这个长方体的综合容积就是作为一个合格教师的素养指数。新毕业的教师,在学科素养上是绰绰有余,但是如何将学科素养转化到孩子身上,这需要你的教育学素养,那如何使这个过程双方都感到幸福和快乐,相互依赖和信任,那就需要你的人文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对人对事的态度,你的一言一行,也就是榜样作用)。扎实的学识来自于什么,也是来自于教师的不断自我反思和修炼,原任美术学科的张雪艳老师第二天就去找到我主动去听课,在新教师汇报时主动找领导听她的课,这种积极的态度下去,几年下去,一定有飞速的提升,宋萌萌老师一次听课后的洋洋洒洒10处反思,也体现出了在学识上的积极反思和提升。很多人都说过“人的差异在八小时之外”,我想对于我们的新教师来说应该显得尤为重要,现在

随着班额的增大,家长的高期待和低投入(60后家长低期待低投入,70后家长高期待高投入,80后甚至90后家长低投入高期待),教师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再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老师的年代了,一是家长学生轰下台,二是自己撑不下来。

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即有梦想,有准则,有能力,有爱心,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实践,才能有资格面对学生,去育“四有新人”。

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不仅悠久,而且一直是主流。教师重要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教学过程是由师生互动共同完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思索与回答的基本命题。回顾十几年做学生和三十年教学的经历,师德至上、学术为本、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是我工作中感悟和体会最深的。

"师德至上"。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

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室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系毕业的学生比较念旧,十分珍惜大学的情缘,每每聚会都会邀请老师参加。这几年参加毕业学生的聚会比较多,他们跟我聊到大学时代对他们记忆深刻的、或者影响到他们考研、择偶的话题,大多是我带他们史迹考查活动中的一些细节,课下交谈的一句话、教室讨论时一个肯定或赞许的眼神。每每至此,你会感到身为教师的欣喜、压力和责任。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熟悉的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等等话语,对塑造一个好老师是多么重要。我的感受是只有秉持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在吴蓉瑾的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了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覆盖全年级,全校1330名学生均可以用普通话和英语讲解。

许多已经上了大学的小讲解员回忆这段经历都很感激:“这么多年,一大纪念馆的讲解词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红色的种子,让我牢记红色历史、永远爱党爱国。”

吴蓉瑾还在学校连续多年举办“红色一课”“中国人过中国节”“学雷锋学劳模”等专题课程和主题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吴蓉瑾认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以红色为主题,导向鲜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正是学生们理想信念养成的新鲜养料。

吴蓉瑾常年推动情感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青少年的完整人格。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她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她还开设了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

“爱”与“责任”是对教师要求中被提得最多的两个词,也是师德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责任”也源自于“爱”。因为我们爱自己的岗位,所以有责任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扎实;因为我们爱孩子,所以有责任为他们的成长奠基;因为我们爱祖国,所以有责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就是世间最有爱心的人,教师的爱心应当比太阳更温暖。

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孩子,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摧残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只用成绩去评价一个孩子的优劣,不要忽视一个孩子的兴趣、特长的培养,不要让人的天性自小就被我们扼杀,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就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不要让民主和自由在我们的教育下沦为禁区……

关心每个孩子,哪怕是最调皮的孩子。关心他们的学习,耐心帮助他们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关心他们的思想,及时把他们引向正确的人生轨道;关心他们的'身体,保障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关心他们的心理,找到他们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关心他们的能力,让他们经受更多的磨练;关心他们的环境,既让他们沐育阳光,也学会防范风霜雨雪……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尽我们最大的责任,奉献我们博大的爱心。

老师们,有理想、有本领,可以让我们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充分展示才智,为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有道德、有爱心,则让我们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成才。我们也只有具备了“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这些品质,才可能提高我们的能力,实现我们成为名师、名家的理想。

吴蓉瑾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她在教学中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2021年9月,中宣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 ,我们该如何向吴蓉瑾老师学习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学习时代楷模吴蓉瑾心得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立志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毫不保留地交给教育事业,积极进取,立足本职,努力工作。

一、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

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心理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和需要。

二、热爱学生要当一名好教师,一方面我们要热爱教育这一职业,另一方面我们要热爱学生

好的教师必须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教师的“爱”是真诚的。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教师的“爱”是公正的。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学生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教师的“爱”是严格的。严师出高徒。爱学生就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中有度,真正地做到宽严相济。教师的“爱”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教师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渊博的学识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我要说仅仅有一桶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时刻充实自己。教师如果不具备广博的学识见闻,学生问你问题你竟不曾听说过,反而要向学生“取经”,这可大大折损了教师的威望和形象。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加上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才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能在教学中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做到深入浅出,收放自如,游刃有如,保证教学质量。对于一个教师的最高评价莫过于学生在课堂上求知若渴,赞赏和佩服的眼光了!

四、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现代教育

所以做一名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大胆突破,敢于向传统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而培养其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式的需要。我十分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教师这个集体,更喜欢活泼可爱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努力做一名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上午进校时间,淡水路上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门口,校长吴蓉瑾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迎接学生。“云朵妈妈好”“云朵老师好”“云校长早呀”背着书包的学生娃争着唤她,叽叽喳喳。

这个称呼怎么传开的?有人说,可能是学校开始做信息化建设以后,开办“云课堂”,开发“云手表”,久而久之,大家爱这么叫。可小朋友们却说,“不是的,因为她像云朵一样温柔,爱着我们,爱着学校。”

饱含着对学校的深情、对学生的真情、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这位“云朵老师”耕耘27年,一串坚实的脚印,伴随着她的教育梦。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今年寒假,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今年的寒假亲子作业是“爸爸妈妈带我找回忆”,聚焦温情。爸爸妈妈带孩子找一段过往的回忆,用几句话记录下来,拍下一张合影。校长吴蓉瑾说:“和睦的家庭氛围才会让孩子产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顾过往,也是帮爸爸妈妈回忆温情时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她倡导情感教育,时刻思考着,如何让孩子更全面发展,更幸福成长。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向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

“究竟什么是情感教育?”吴蓉瑾的“徒弟”兼同事贺春秋老师至今还记得,那一年她初到一中心工作时的问号。“师傅”的一句话她印象深刻:“离开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17年来,吴蓉瑾和教学团队一起,筛选打磨数百节经典情感教育课,构成了包括八个板块,二十个专题的学校情感教育课程。除了预设课程,课程还包括生成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间的突发事情和热点问题。

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她还开设了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

她说,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穴道”,这个“穴道”可能是特长、可能是兴趣点、可能是隐藏的情绪、可能是独特的品质,找准这个“穴道”点下去,学生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毕业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会收到一张小卡片,上面有吴蓉瑾的微信号,还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有一段时间,吴蓉瑾突然在朋友圈发了一个“戒咖啡的第一天打卡”。同事都好奇,都知道她酷爱喝咖啡,而且她有偏头疼,每天必须拿一杯浓咖啡镇定的。原来,毕业生里有位孩子病了,不吃饭,身体也受到了影响。吴蓉瑾辗转得知后主动联系,陪她散步、吃饭、聊天。她还跟孩子做了一个约定:“我最喜欢咖啡,我戒掉,你把你不想吃的东西多吃一口,我们一起努力。”大约是第400天的时候,她的朋友圈有了最后一次打卡:“为了一个美好的承诺,我戒了400天咖啡,尽管这段时间很难受,但是为了这份小美好,非常值得。”那个孩子说:“云朵妈妈把戒咖啡挑战当作一个仪式,和我一起调整状态,一段新生活即将开始,云朵妈妈会和我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

“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变化,教育如何改变与坚守”

新学期,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孩子,每人都领到一本精心设计的“作业自评本”:完成作业用了多长时间、完成作业时心情好不好、家长评价孩子完成作业的态度是不是认真、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音体美作业也有相应的设计……作业自评本上,学生将每一天完成作业的时间一一记录,家长将孩子完成作业的状态和老师沟通,老师根据大多数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完善。

时刻关注学生需求,学习特点,将更多新技术、新的思想火花融入教育进程。“面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急剧变化,教育有怎样的改变与坚守?”吴融瑾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探索之路艰难,但她却从未因为艰难而停止不前。牢牢把握教育的“不变”,关注人的全面成长,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变”则是要驾驭新技术,借助技术的力量赋能教育教学。

在校园里,大大小小云朵无处不见,有看得到的云朵形态,更多的是融入课堂的新型教育手段。2010年起,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云课堂”致力于在现代教育大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那一年,包滢蕾老师一毕业就来到了学校。一次头脑风暴中,吴蓉瑾提出了“云厨房”的想法,并且让包滢蕾当“大厨”,教孩子们做简单的饭菜,通过短视频做成课程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课,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孩子们的追捧。跨学科的融合,也在学校有了雏形。之后的每一年,面粉节、鸡蛋节、面条节……结合着中国的传统节气,“云厨房”成为了孩子们培养综合素质的另一个课堂。

之后,学校又研发了适用与教育教学的“云系列”:“云课堂”、“云厨房”、“云课桌”、“云手表”、“彩云图书馆”等,希望通过探索、实践,为每一个孩子创造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记录他们的成长体验。而“云系列”的开发也不断在提升课堂的品质,学生的学习能力。

包滢蕾说:“回头看看,吴校长的每一次创新,都走在前头,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刚开始的时候会感觉压力好大,但之后发现,校长会陪着我们加班,帮我们找专业人士解决技术难题,也就充满了创新改革的动力。”包滢蕾说,吴蓉瑾就像个领航员,带着她,就一直向前冲。

当下,“去屏化”、“无感知”、“护隐私”地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勾画学生的数字“学习画像”,是吴蓉瑾正在探索的新课题,她期待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分析学生特点,借助技术的力量更好地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借助新技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放学后,学校会议室常常灯火通明,老师们一起研究教学数据。比如,以往只能看到学生的学习结果,但借助新技术,就可以知道在学习过程当中,思维模式是怎样的,甚至细微到这个孩子在做题过程中,笔触停顿了几次。从单科目分析,拓展到多科目全面立体调研,当这些细节被关注,就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培养好学生是不变之道。

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学校在保持学业水平领先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指数持续上扬,学业负担指数持续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作用显著。目前,学校二年级以上学生都已具备简单的编程能力,在国家级信息科技相关竞赛中共获奖30个。

“我乐在其中,我觉得很幸福”

“想起四年前,看着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大门时我惴惴不安的情景。当时新校园刚刚启用,还有一群来自于五湖四海、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而自己的女儿又是完全零基础入学,女儿会不会不适应,学校的发展会怎样,让我感到非常迷茫与担忧。今天的她,尊敬师长、成绩优异、自信、乐观、勇敢,各方面都表现突出,成为我心目中理想的模样。为女儿高兴的同时,心中更多的是感恩。太多像我一样的学生家长感谢学校为孩子们营造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感谢吴校长兢兢业业对学校改革发展倾注了大量心力……”隽先生的孩子就读于嘉定区与黄浦区合作开办的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

作为特级校长,吴蓉瑾受组织委派流动兼任这所学校校长三年。学校刚开办时,家长都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全校只有六个教学班,整个校园空空荡荡、冷冷清清的。而现在它已经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她还多次到青海、贵州贫困地区开展教学、培训。只要学生需要,尽己所能。

不过,出差再远,吴蓉瑾都有个原则:尽量将外出课程安排在下午。因为这样来得及当晚赶回,第二天一大早站在校门前。记忆犹新的一次,吴蓉瑾出差时间长了点,到校那天早上,好几个小朋友问她,“你怎么没有在校门口等我们?”“我没有看到你,云朵妈妈我很想你!”听到这样的话,吴蓉瑾心底甜甜的,也软软的。

看看她一天的时间表:上午6:30左右到校,梳理安排工作;8:30起,学生做操、上课,她完成管理、教研等工作后,开始巡视,从一楼到五楼,一个来回3000步左右,三趟,差不多就有万步。

“我很喜欢当老师,看到学生就很高兴,就会笑,”吴蓉瑾说。看孩子们上课,看孩子们吃饭,看孩子们午休,“学校里准备了小抱枕,中午看他们睡觉很好玩的。”满目欢喜,溢于言表。

等到放学,校园里渐渐安静下来,吴蓉瑾开始继续做案头工作,科研、备课,对比老师做的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质量分析表……至今,她依然保持着习惯:每个学期盯着一个年级全程批改一次作文,并写分析报告。花费大量时间的她,被同事、家长们称作“铁人校长”、“秒回校长”,因为她深知,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吴蓉瑾的朋友圈里,几乎每天都有一个熟悉的场景出现——爱的走廊。常常是忙到深夜,准备离开前,拍下校舍,那一刻定格的,是满满热爱,无声坚守。

有人曾好奇,每天这样工作,家庭怎么办?“我有个非常支持我的家庭,”吴蓉瑾道出甜蜜的秘密:“我的先生下班就会来这里陪伴我,然后我们像初恋一样手拉手回家。”尽管忙碌,她每天一定和儿子充分交流,每个双休日都花两小时送他去松江的学校。

“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因为工作放弃了生活。没有!”她说,“我乐在其中,我觉得很幸福。”

都说卢一的孩子有着很鲜明的特征,热情、真诚、阳光、自信,他们身上有着情感教育爱的烙印。“构建孩子的完整人格、完满人生,情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吴蓉瑾这样说。

上任伊始,吴蓉瑾就带领着老师们开始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完善学生人格,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学会爱。

作为第一个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的老师,她从帮助学生宣泄情绪,到引导积极情感,再到培养人格,这一干就是17年。每周她都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开设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几千篇案例以及2本研究专著,情感教育课程更是惠及学生10万人次……她为孩子搭建起了心灵交流的桥梁。情感教育从课程起步,逐步延伸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后勤保障,成为了卢一的办学特色,如今,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很完善的情感教育课的框架,情感教育的内涵,也逐渐渗透各个学科之中。

每天清晨她都会站在校门口迎接着孩子们的到来,互道一声“早上好”,与孩子们一同开启崭新的一天;在她的推动下,学校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所“推迟上课一刻钟”学校,切实保障了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她跑遍了学校周边的体育场馆、活动中心等,开设了四十多项运动课程;每当学生毕业时,她还会给孩子们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号,“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幸福成长,是吴蓉瑾最大的心愿。

她努力将每一个点子、每一个举措都落到实处,着力打造一所爱的学校,培养新时代有温度的少年。她常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穴道’,这个‘穴道’可能是孩子的特长,也可能是他的兴趣点,还可能是他身上的某种特质。点到这个‘穴道’,孩子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对孩子的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除了在校的孩子们,即使已经毕业的卢一学子,甚至不少并非卢一中心的学生家长也经常会慕名找到她寻求爱的帮助,尽管这占据了她很多非工作时间,但是她都非常乐意。她说:“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给与情感的温暖。让他们能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成为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师者,原本就闪耀着一种叫“无私”的光芒。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育人是爱心的传递。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离不开仁爱之心。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份子,让我们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努力研习、自觉躬行,将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好“梦之队”的筑梦人,以赤诚与智慧谱育人华章!

12年前,吴蓉瑾就在全国率先提出“课堂”教学模式。12年来,她带领着全体师生投身于“课堂”的实践,她探索的课堂,打破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她建设的校园充满智慧,用数据读懂孩子成长规律,智联学校生活的一切。

上课铃响了,学生们登录教学平台,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虚拟头像变色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级别,老师会提供个别化指导;用“电子笔”在特定的本子上书写,还能清晰看到孩子的书写习惯、思考路径。

吴蓉瑾还带领着“云团队”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她的“课堂”始终走在了全国信息化教育前列。她的实践研究获得了国家级、市级的多项荣誉。学校也被教育部授予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成为上海市首批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上海市人工智能示范学校。

根据多年“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的显示,卢一中心在保持学业水平达成度始终处于领先的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动力指数持续上扬,学业负担指数持续下降。

将优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也是吴蓉瑾的一贯追求。作为国家教育部信息化资源库专家,她到过青海、贵州、延安、四川、重庆、云南等贫困地区,积极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松江、奉贤2所学校8年的委托管理,四川都江堰1所小学1年的支援。在她的努力下,这几所学校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

2021年9月16日,吴蓉瑾、王红旭同志被授予了“时代楷模”的称号,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典范,我们要向其进行学习,那么学习时代楷模吴蓉瑾心得体会怎么写比较好呢?下面是由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师学习时代楷模吴蓉瑾老师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特级校长,她受组织派遣流动到上海市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通过3年的努力,将这所乡村学校真正办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吴蓉瑾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提出“云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十余年里,她带领师生积极投身于“云课堂”的探索实践,她探索的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进度、学习习惯等,用数据读懂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供个性化指导。吴蓉瑾还牵头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

她和老师们齐心协力,通过信息技术呵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保持学业水平领先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指数持续上扬,学业负担指数持续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作用显著。目前,学校二年级以上学生都已具备简单的编程能力,在国家级信息科技相关竞赛中共获奖30个。

今年寒假,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今年的寒假亲子作业是“爸爸妈妈带我找回忆”,聚焦温情。爸爸妈妈带孩子找一段过往的回忆,用几句话记录下来,拍下一张合影。校长吴蓉瑾说:“和睦的家庭氛围才会让孩子产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和爸爸妈妈一起回顾过往,也是帮爸爸妈妈回忆温情时刻,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她倡导情感教育,时刻思考着,如何让孩子更全面发展,更幸福成长。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将目光投向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

“究竟什么是情感教育?”吴蓉瑾的“徒弟”兼同事贺春秋老师至今还记得,那一年她初到一中心工作时的问号。“师傅”的一句话她印象深刻:“离开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以情动人,用情育人,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17年来,吴蓉瑾和教学团队一起,筛选打磨数百节经典情感教育课,构成了包括八个板块,二十个专题的学校情感教育课程。除了预设课程,课程还包括生成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间的突发事情和热点问题。

每周的学校课程之余,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亲自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与学生们搭建起心灵交流的桥梁。她还开设了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

在校园里,大大小小云朵无处不见,有看得到的云朵形态,更多的是融入课堂的新型教育手段。2010年起,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云课堂”致力于在现代教育大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那一年,包滢蕾老师一毕业就来到了学校。一次头脑风暴中,吴蓉瑾提出了“云厨房”的想法,并且让包滢蕾当“大厨”,教孩子们做简单的饭菜,通过短视频做成课程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课,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孩子们的追捧。跨学科的融合,也在学校有了雏形。之后的每一年,面粉节、鸡蛋节、面条节……结合着中国的传统节气,“云厨房”成为了孩子们培养综合素质的另一个课堂。

之后,学校又研发了适用与教育教学的“云系列”:“云课堂”、“云厨房”、“云课桌”、“云手表”、“彩云图书馆”等,希望通过探索、实践,为每一个孩子创造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空间,记录他们的成长体验。而“云系列”的开发也不断在提升课堂的品质,学生的学习能力。

包滢蕾说:“回头看看,吴校长的每一次创新,都走在前头,对于我们年轻老师来说,刚开始的时候会感觉压力好大,但之后发现,校长会陪着我们加班,帮我们找专业人士解决技术难题,也就充满了创新改革的动力。”包滢蕾说,吴蓉瑾就像个领航员,带着她,就一直向前冲。

吴蓉瑾老师作为一所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她勇于探索,她在教学中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2021年9月,中宣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 ,我们应该如何向吴蓉瑾老师学习?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时代楷模吴蓉瑾事迹学习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7年来,吴蓉瑾坚持立德树人,潜心铸魂育人。成立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培养了千名小讲解员童音讲党的历史。她倡导、践行情感教育,提出“教有真情,育无止境”办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惠及学生近10万人次。 她是教育战线孺子牛,被誉为“秒回校长”“铁人校长”,带领团队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开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成为区域共享课程,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贡献。

因为爱生如子,吴蓉瑾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云朵妈妈”。每个学生毕业时,吴蓉瑾都会赠送一张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作为纪念,上面写着“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很多人问她早上六点多出现在“爱的学校”,晚上十点还在“爱的走廊”,为了证明什么?吴蓉瑾回答,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是一直鞭策自己,这是一份教育的初心不能变,27年尽管社会发展很快,也会有诱惑,但是不能变,一定要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一种事业。

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有着天然的优势,本人要发挥这一点,多与同学们交流,多与同学们聊聊生活中的事情,与同学们多一份信任,就多一份教育的轻松。

以上就是我的学习心得,不够深入,不够有高度,但我相信,只要本着四有好教师的精神努力下去,定能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收获一份成绩。

上任伊始,吴蓉瑾就带领着老师们开始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完善学生人格,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学会爱。

作为第一个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的老师,她从帮助学生宣泄情绪,到引导积极情感,再到培养人格,这一干就是17年。每周她都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开设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几千篇案例以及2本研究专著,情感教育课程更是惠及学生10万人次……她为孩子搭建起了心灵交流的桥梁。情感教育从课程起步,逐步延伸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后勤保障,成为了卢一的办学特色,如今,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很完善的情感教育课的框架,情感教育的内涵,也逐渐渗透各个学科之中。

每天清晨她都会站在校门口迎接着孩子们的到来,互道一声“早上好”,与孩子们一同开启崭新的一天;在她的推动下,学校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所“推迟上课一刻钟”学校,切实保障了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她跑遍了学校周边的体育场馆、活动中心等,开设了四十多项运动课程;每当学生毕业时,她还会给孩子们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号,“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幸福成长,是吴蓉瑾最大的心愿。

她努力将每一个点子、每一个举措都落到实处,着力打造一所爱的学校,培养新时代有温度的少年。她常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穴道’,这个‘穴道’可能是孩子的特长,也可能是他的兴趣点,还可能是他身上的某种特质。点到这个‘穴道’,孩子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对孩子的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除了在校的孩子们,即使已经毕业的卢一学子,甚至不少并非卢一中心的学生家长也经常会慕名找到她寻求爱的帮助,尽管这占据了她很多非工作时间,但是她都非常乐意。她说:“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给与情感的温暖。让他们能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成为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12年前,吴蓉瑾就在全国率先提出“课堂”教学模式。12年来,她带领着全体师生投身于“课堂”的实践,她探索的课堂,打破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她建设的校园充满智慧,用数据读懂孩子成长规律,智联学校生活的一切。

上课铃响了,学生们登录教学平台,老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虚拟头像变色程度来判断学生的准备情况;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级别,老师会提供个别化指导;用“电子笔”在特定的本子上书写,还能清晰看到孩子的书写习惯、思考路径。

吴蓉瑾还带领着“云团队”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她的“课堂”始终走在了全国信息化教育前列。她的实践研究获得了国家级、市级的多项荣誉。学校也被教育部授予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成为上海市首批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校,上海市人工智能示范学校。

根据多年“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的显示,卢一中心在保持学业水平达成度始终处于领先的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动力指数持续上扬,学业负担指数持续下降。

将优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也是吴蓉瑾的一贯追求。作为国家教育部信息化资源库专家,她到过青海、贵州、延安、四川、重庆、云南等贫困地区,积极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松江、奉贤2所学校8年的委托管理,四川都江堰1所小学1年的支援。在她的努力下,这几所学校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

通过学习四有好老师,我知道了做一名好老师,就要严于言传身教,要有理想信念,作为教师,自古至今一直承担着弘扬道义。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有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以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老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师德是知识修养和文化品味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只有孩子学好知识了,学好本领了,懂得更多了,他们才能更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更强。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在小学教育最平凡的岗位上,在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城市中,她始终赓续红色初心,追逐时代之光,耕耘国家民族的未来。

她是理想信念的播种者。创建16年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小讲解员社团培育千名红领巾党史讲解员、服务对象几万人,成为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火种的重要力量。

她是情感教育的倡导者。持续17年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惠及10万人次。

她是教育均衡的践行者。足迹遍布全国多个贫困地区,担任校长的远郊薄弱学校已成为令人交口称赞的家门口好学校。

她是智慧校园的先行者。率先开展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随需而学的“云课堂”模式辐射全国250余所学校,助力因材施教。

赤子之心,蕴持伟力。她就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教师吴蓉瑾。

2006年的暑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小志愿者,他们平均年龄只有10.2岁。在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中,他们习惯性地看向会址的小天井,他们的校长吴蓉瑾正在那里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如何让信仰的种子从小播种在学生心间?16年前,正是她发起成立了专门志愿服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弘扬的“红喇叭”。

如何引导学生们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吴蓉瑾带领学生们开展调研,一同学党史、一同讨论撰写讲解稿、一同钻研演讲技巧,用互动学习、深度参与的方式,吸引学生传承红色精神,树牢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

16年间,“红喇叭”社团已培养千余名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过千场,被亲切称为“传承路上的小不点”。而陪伴着小讲解员的吴蓉瑾,却始终坚守如一,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16年如一日地默默守护着学生们每一次的精彩绽放。如今,在吴蓉瑾的推动下,“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已经成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全校所有学生均可以用普通话和英语讲解,并形成了全校爱国主义教育全学科育人体系,给予“拔节孕穗期”的孩子们精神给养。

已经就读华东理工大学的庄启良至今仍然坚持着这样的志愿服务,他感慨,“这么多年,一大的讲解词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心中永远种下了一粒红色的种子,生根发芽”。

吴蓉瑾明白传承的力量,更懂得教育的意义和育人的价值。“构建孩子的健康幸福人生,就不能忽视学生完善人格和心灵成长。”吴蓉瑾说。

2004年起,吴蓉瑾和同事们开始探索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探索研发情感教育课程。这10多年来,每周她都利用15分钟的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并已开设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

从最初引导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到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直至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她和同事们一起写出了几千篇案例、两本研究专著,帮助青年教师学习、设计相关课程,开发的情感教育课程成为区域共享课程,惠及学生10万人次,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片绿洲。

她也用自己滚烫的情感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充满爱的学校”。她是学生眼中的“云朵妈妈”,也是家长眼中的“秒回校长”。只要学生需要,她便倾尽温热。

她说:“教育就是以心换心,唯有爱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走进孩子的心灵,完善孩子的人格。”

2018年,嘉定区与黄浦区合作开办了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作为特级校长,吴蓉瑾受组织派遣流动到此担任校长。3年实践将这所远郊薄弱学校办成了家门口的好学校,赢得百姓口碑。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吴蓉瑾的梦想,而她也用自己的脚步与实践丈量着优质均衡的理想。作为教育部信息化资源库专家,她多次前往青海、贵州、云南等教育薄弱地区,为当地教师开展培训,并为万名校长提供在线教学。她牵头承担了上海市松江区、奉贤区两所市郊学校8年的委托管理任务,以及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马山中心小学的重建和支援工作,受助学校教学质量进步明显,学生学业成绩均由区内、县内末端变为名列前茅。

身处新时代改革潮头,吴蓉瑾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她在全国率先提出“云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十几年中,她带着师生投身于“云课堂”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她探索的智慧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概念,随时、随地、随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进度、学习习惯等,用数据读懂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推动个性发展。吴蓉瑾还牵头开发了多个“云系列”产品,“云手表”“云厨房”“云剧场”“云随行”等均申报了专利。“云课堂”模式也已被全国250余所学校学习与采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心怀“国之大者”、心系“立德树人”、心向“复兴之梦”,吴蓉瑾就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着无悔时代的教育人生。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心中有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

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像要求的那样,“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用爱打开学生的知识之门,用爱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爱是责任和付出。爱学生,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爱是尊重、理解和宽容。爱学生,“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教师谭珂清楚地记得,在那次“我帮妈妈圆个梦”活动中,吴蓉瑾仔细分析每一个孩子的“圆梦卡”,给全校师生示范了一节情感教育课。“其实,吴校长就是想让老师们通过这节课,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让孩子们学会以诚待人,同时也让在场的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吴蓉瑾的这份“用心”,同样被小学生隽潇然的爸爸“沉甸甸”地感受到了。

“想起四年前,看着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大门时我惴惴不安的情景。当时学校空空的墙壁,一群刚刚毕业、来自于五湖四海青年教师,学校的发展会怎样,让我感到非常迷茫与担忧。”四年后,隽潇然爸爸的担忧都化作了放心与感恩。除了“融入情感教育”的现代课程体系,棒垒球、功夫扇、木艺课、军事历史、电子射击、足球、羽毛球等70多门兴趣课程,让他惊叹:“从来没有想到过,孩子们可以享受那么多课程。”看着隽潇然在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渐渐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的女孩,做父亲的不禁感慨:“老师是这个世界上与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用无私的爱盼着他们进步,助他们成长的人。”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黄浦女儿”吴蓉瑾的心中,永远装着一个目标: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成就价值。

孩子们和“云朵妈妈”之间,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快乐是晴天,烦恼雨绵绵,小秘密就像太阳躲云间”。孩子们会以“晴雨表”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心情:快乐,就画个小太阳,吴蓉瑾就会把孩子们的心声分享给全班同学;烦恼,就画把伞,或是一朵下雨的云,表明孩子遇上难事,吴蓉瑾就会和他们公开讨论;不想诉说,就画个太阳躲在云间,吴蓉瑾就会私下找他们谈心。这套独具特色的“情感教育”,缘起于2004年的一次招标揭榜。

当时,一份自查报告让卢湾一中心小学老校长程华锁紧了眉头。报告显示,学校有一成左右孩子完全不会表达内心的想法,尤其是男生,不愿表达想法的比例为16.8%。此外,不会主动关心、体谅别人,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共情能力较差,怯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程华决定做一个关于促进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课题,在全校招募教师做先行者。语声轻柔、略带青涩的年轻教师吴蓉瑾揭了榜。“她是真正喜欢小孩子的人,她就是我要找的人。”程华说。

然而,想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谈何容易。在最初摸索的过程中,吴蓉瑾遇到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吴老师,今天体育课打乒乓球,我捡了90次球,我很难过。”一个小女孩的“晴雨表”,让吴蓉瑾愣住了。询问得知,同学们和这个孩子打球,总是直接扣球,她只能一次次去捡球。吴蓉瑾曾发现有同学欺负这个女孩子的情况,起因是这个孩子的头发总是乱蓬蓬的,有淘气的同学还给她起了个“小狮王”的绰号。为此,吴蓉瑾专门给孩子们讲了友爱互助的道理,并鼓励大家挨个和女孩握手。可是,女孩的“晴雨表”让她意识到,事情并没有好转。一天午饭后,她带着各种颜色的小发夹,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细致地给小女孩扎起了辫子。从那以后,孩子们对女孩的态度渐渐改变,小女孩终于露出开心的笑容。

“如果只讲大道理,而没有让学生感到你是真正爱这个孩子,教育怎么能起效果呢?”这件事让吴蓉瑾更坚定了要把情感教育课上好的决心。

还有一堂课,吴蓉瑾也忘不了。一名二年级女孩突发疾病去世,教室里的座位突然空出一个,孩子们懵懂的眼神里,自然地流露出迷惑和害怕。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吴蓉瑾没有退避,她把女孩妈妈告诉她的一件事,含泪讲给了孩子们。女孩去世后,她妈妈在家里床底下找到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一张纸,女孩写着:“妈妈我爱你,我以后会很乖。”

那一天的课堂,她带着孩子们反复诵读小女孩生前写的文章《小雨点和小树叶》。“我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生命非常可贵,要无比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更是提醒自己,要上好每一堂情感课,让孩子们学会爱。”吴蓉瑾说。

从怀疑到信任,从包容到接纳,从师生到密友……吴蓉瑾用心聆听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用爱书写着每个孩子的成长心迹。曾有人说,这件事看不出成绩、也做不出名堂,可是吴蓉瑾甘之如饴,17年不曾间断。这所“爱的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表达,学会了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以情育情”,因为心中有情——吴蓉瑾朋友圈里“晒”得最多的,是她在巡视校园时抓拍的孩子们的表情;学生忆起的,是她在滂沱大雨中把他们抱进校门,看着他们喝下姜汤;同事们说起的,是她零点刚过,就发来的生日祝福……

寒来暑往,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吴蓉瑾都会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是她的微信号,还有一句她说过无数遍的话:“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

吴蓉瑾老师一直扎根基础教育27年,她勇于创新,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2021年9月,中宣部授予其“时代楷模”称号 ,在学习了吴蓉瑾老师的先进事迹后,您有哪些心得体会?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向时代楷模吴蓉瑾学习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上任伊始,吴蓉瑾就带领着老师们开始构建“以情育情”的情感教育体系,将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完善学生人格,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学会爱。

作为第一个开设情感教育课程的老师,她从帮助学生宣泄情绪,到引导积极情感,再到培养人格,这一干就是17年。每周她都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坚持给学生上情感教育课,开设上百节情感教育示范课,几千篇案例以及2本研究专著,情感教育课程更是惠及学生10万人次……她为孩子搭建起了心灵交流的桥梁。情感教育从课程起步,逐步延伸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后勤保障,成为了卢一的办学特色,如今,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很完善的情感教育课的框架,情感教育的内涵,也逐渐渗透各个学科之中。

每天清晨她都会站在校门口迎接着孩子们的到来,互道一声“早上好”,与孩子们一同开启崭新的一天;在她的推动下,学校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所“推迟上课一刻钟”学校,切实保障了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她跑遍了学校周边的体育场馆、活动中心等,开设了四十多项运动课程;每当学生毕业时,她还会给孩子们送上一张小卡片,上面留有她的微信号,“有困难找‘云朵妈妈’,任何烦恼都可以”。努力让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幸福成长,是吴蓉瑾最大的心愿。

她努力将每一个点子、每一个举措都落到实处,着力打造一所爱的学校,培养新时代有温度的少年。她常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穴道’,这个‘穴道’可能是孩子的特长,也可能是他的兴趣点,还可能是他身上的某种特质。点到这个‘穴道’,孩子的潜能就被激发出来了,对孩子的教育就能切中要害,事半功倍。”

除了在校的孩子们,即使已经毕业的卢一学子,甚至不少并非卢一中心的学生家长也经常会慕名找到她寻求爱的帮助,尽管这占据了她很多非工作时间,但是她都非常乐意。她说:“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给与情感的温暖。让他们能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成为适应社会,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孩子称她为“云朵妈妈”,家长喊她“秒回校长”,同行叫他“种子校长”……每一个亲切的称呼,都像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校长吴蓉瑾的闪闪发光的勋章。她扎根基础教育27年。曾获得时代楷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中队辅导员,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

理想信念的播种者:为青少年学子播种红色初心

吴蓉瑾所在的卢湾一中心小学坐落于上海市中心黄浦区,这里毗邻中共一大会址,有着独一无二的红色底蕴与丰厚的学习资源。面对在改革潮头、黄浦江畔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吴蓉瑾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时代楷模吴蓉瑾,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对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内涵,我认为,要做一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满意的好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理想信念是核心。大凡在教育事业有所建树的,无一不是怀揣远大理想,并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一生钟爱的事业去经营、去呵护的人。有了理想信念,就如同在大海里航行有了目标和航向,它使看似平淡的教书生涯变得充实而瑰丽。

其次,道德情操是底线。教师的职业注定是清贫的,如果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是不合适做教师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很难想象超越了道德情操这个底线,教师如何能站得稳三尺讲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培育的是祖国的未来。所以,让我们始终坚守道德情操这条底线,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争做德艺双馨的师德标兵。

再次,扎实学识是根基。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的当今,教师的既有学识和业务基本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对我们来讲已不再陌生。常言道: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有常流水。我们要不断夯实自己的业务知识,用自身渊博的学识,引领莘莘学子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最后,仁爱之心是灵魂。古今中外,那些教育大家们,无一不是把对学生的爱做到了极致。有句名言说得好: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实践证明,教师一旦有了仁爱之心,就如同一个人有了灵魂,他才会变得鲜活、灵动、丰富、细腻,而被学生所爱戴。爱是无私的,更是永恒的,广大教师应该让仁爱之心永驻心间,永葆教书育人的青春与激情。

做“四有”教师,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四有”教师,我们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做“四有”教师,我们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6

卢永根,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他用无私奉献的一生,呈现给我们的是高尚的舍得观和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人生境界。他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楷模,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轻时期的学习和革命经历,是他相信教育事业是至关重要。他在华南农业大学教书期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称得上种得桃李满天下的美誉。新时代,卢永根院士用责任担当、无私奉献和对事业的无尽热爱书写了一曲时代楷模之歌。今天,我们以卢永根院士为榜样,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学习他献身科教,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他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不拘一格降人才,他顶住压力,破格晋升优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为教育科研事业打开了一扇大门,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具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学习他专注于本职工作,热爱事业的干劲精神。他是科技教育事业的先进代表,是教书育人的模范,他起早摸黑、任劳任怨、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太行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7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

吴蓉瑾为当地人熟知,始于“情感教育”。20年前,关注到一些孩子出现情感淡漠、自我意识过重等问题,她积极探索,每周利用15分钟午会课时间,开展情感教育课,提高孩子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能力。后来,她和同事们一起,把情感教育融入德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构建起了包括8个板块、20个专题的情感教育体系。

“情感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会爱。”吴蓉瑾曾这样告诉同事贺春秋。贺春秋刚入职时,不小心摔倒受伤,吴蓉瑾指导她以此为素材,上了贺春秋的第一堂情感教育课——《爱护我自己》。贺春秋说,那节课上,她和学生们坐在一起交流各自的受伤经历,互相提醒,彼此关心,“那些温馨的情景十几年了还历历在目。”

吴蓉瑾的微信朋友圈常常“晒娃”。开学这几天,晒得最多的是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时专注的目光、吃饭后沾着饭粒的小脸……张张照片都满溢着她对孩子的喜爱与呵护。

每个学生毕业时,吴蓉瑾都会赠送一张附有自己联系方式的卡片。常有已毕业的学生找她交流,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和家长也慕名找她,吴蓉瑾也乐意提供帮助。

“每天都有太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作为教育专家,吴蓉瑾多次来往于x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之间,为各地教师开展培训。“吴校长去过很多地方,却没有旅游过。”一名老师说,吴蓉瑾总是把培训课程安排在下午,当晚返回,为的是第二天一早就能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

白天,除了听课,她最常做的是在教学区走走看看,每天都有上万步。“看孩子们上课时的状态怎样、写字姿势是否正确,琢磨怎么教导他们文明规范……”吴蓉瑾说,“每天都有太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3年前,吴蓉瑾被派遣流动到x市郊的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担任校长。“我们叫她‘铁人校长’”,嘉定区卢湾一中心实验小学教师谭珂告诉记者,吴蓉瑾不仅为学校设计了适合学生学习能力、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几十门校本课程,建立“每周一研”“三三制备课”等活动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更将爱的暖流传递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下午6点多,送走放学的学生,吴蓉瑾还要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团队开会,办公室和会议室的灯光,总要亮到晚上10点。

卢湾一中心小学是国内率先提出并启建“云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小学校之一。从2009年至今,学校的“云课堂”从1.0升级到了3.0版本。当年,吴蓉瑾曾探索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各方关注;现在,学校又开发设计出“云课桌”“云展馆”等新应用场景。卢湾一中心小学成为首批x市信息化标杆培育校,吴蓉瑾也被大家称为“云朵校长”。

要学习时代楷模心得体会篇8

在肖文儒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一个装有救援装备和换洗衣服的行李箱,接到任务就能“说走就走”。立即出发去救人是肖文儒生活的常态,他平均每年在外执行救援任务100多天,有一年甚至超过200天。

在救援现场,肖文儒往往一待就是几十天。多年一线救援“火里来水里去”,加上救援压力巨大,以及时常风餐露宿,生活作息不规律,肖文儒患上了关节炎,心脏血管也严重堵塞。医生建议他必须进行心脏支架手术。

手术后,医生要求他要规律作息、减轻压力。家人也让他注意身体,他却比以前更拼了。

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接报后,肖文儒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经过精准研判,带领救援人员进入作业区。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靠吃药强撑下去。

在出发前,肖文儒像往常一样,告诉家人只是出差调研,但家人在电视上看到他正在现场救援。肖文儒的姐姐打电话给他,生气地说:“刚做过手术,你不要命啦!”看到被困的人一个接一个被救出来,肖文儒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了。”

救援现场的照片和视频几乎占满肖文儒的手机相册。他对自己参与的大大小小的事故救援的具体时间、抢救人数记得一清二楚。肖文儒说:“这些可不是照片、数字,都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

应急救援人冲锋在前,救出了别人的家人,却很难兼顾自己的小家。肖文儒儿子曾在一篇以“我的父亲”为题的小学作文中写道:“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在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已经离开了家;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还没有回来。”

那时,儿子也曾对肖文儒说:“我遇到困难想找人帮忙的时候,都想不起来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楷模张桂梅学习心得6篇

向楷模学习心得体会优质7篇

初中生要写学习心得优秀8篇

向楷模学习心得体会5篇

向楷模学习心得体会参考7篇

新时代的学习心得优秀8篇

学习新时代学习心得7篇

学习新时代学习心得最新6篇

教师六要学习心得通用6篇

教师六要学习心得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041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