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奋范文网 >心得体会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后感5篇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读后感,读后感是大家为了抒发个人情感而写的一种书面文体,以下是发奋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后感5篇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后感篇1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以往被我打开,又关上了好多次。这次最终下定决心来阅读它,但遗憾的是自我才疏学浅,所以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了。

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述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感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所以,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感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齐,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能够结合在一齐。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职责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景。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一样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终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终,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期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一样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后感篇2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可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最后,安娜卧轨自杀了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他们的女儿。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但求一死。哎,要我说,他早干嘛去了?

哎,回想当时看书时,我可没少骂渥伦斯基和安娜,爱情是一回事,家庭又是一回事,他们所谓的爱情是虚无飘渺的,无论如何总不应该冲开家庭的底线。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可是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这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种种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己都不会为自己考虑更别说顾全大局的人,不理解道德为何物的可怜人,也正是因为她自己,才一手造就了这场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后感篇3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我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梦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可是这些的“好”,只可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可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可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我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可是,最终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欢乐单纯的家庭,欢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仅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后感篇4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经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感情而失败的杯具,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述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感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感情杯具就此展开。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我的丈夫一切实情,期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靠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十分大。之后,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此刻所谓真挚自由的感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最终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我无望的感情和生命。

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感情。但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感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应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

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部小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多么残酷啊!她容纳不了安娜,很难说此刻的社会能容纳这样的女人。人都是为期望而活,因为有期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最绚丽的花朵,人生最完美的礼物。最大的欢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感情要将她毁灭。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她始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十分勇敢的女人。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我突然发现原先人是如此脆弱,可人真的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安娜的死亡是必然的,这并非因为她道德败坏,自私善妒,只是因为她是女人,是一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坚持着真诚的女人,所以她只能自杀。

然而产生这场杯具的原因是(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感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四)安娜本身: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感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争得享受生活、享受感情的权利。所以,安娜一方面需要感情,大胆地追求感情,另一方面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大胆反抗行为,不仅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我的认可,她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因为爱而对所爱的人产生猜疑或嫉妒等,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在生活中坚持一份警惕和细心亦不为过,关键是要能妥善把握好猜疑的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感情的本事,严格来说是经营感情的本事,并不是人人都与生俱来的,必须后天认真学习才能熟练掌握。于是我想,许多生活中的感情失败者会不会是由于他们自身缺乏感情本事的培养造成的呢?在感情和婚姻中最最可怕的就是以猜疑为依据,既不求证,也不给机会解释或改正,便开始实施不可逆转的报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有人说:安娜的杯具也是内涵丰富的社会杯具。是啊,我们都期盼着梦想、宽容、仁慈,都期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杯具总是一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她对自由感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异常是在今日这个社会,这一则杯具带给人们的启示,更是深刻且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后感篇5

看了许久,还是在零零散散中把它读完了。虽然书名只有安娜卡列尼娜,然而书的内容却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内容:社会制度,宗教,道德伦理,军事,农业等。不仅讲述了安娜的感情挣扎,也讲述了列文的农庄生活和家庭发展。这两条线索都充满了矛盾,而托尔斯泰用心理活动将这些矛盾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在安娜的眼里,爱情就像是火焰那样炽热滚烫,那么耀眼明亮。于是她便是那不顾一切的飞蛾。她得到了爱情,也葬送了自己。而她的矛盾在于既然选择了为爱情抛弃身份地位,放弃社交圈,放弃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她心爱的儿子,却没有勇气一路坚定地走下去,却在不断地怀疑弗伦斯基对她的爱和自我否定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这就像把一个判了死刑的人脖颈上套着绞索扣押好几个月,好像要处死刑,又好像要释放!”而最终的卧轨自杀,就是这一切矛盾的结局。从当初在火车站与弗伦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终安娜的用卧轨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岁月,却足以让安娜从受人欢迎和仰慕的上流贵妇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轨女人,足以让安娜从娇艳走向凋零。列文在与农民的相处中发现农庄生活才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园地,发现劳动才能使自己摆脱烦恼纠结从而感受快乐。作者借安娜的口,写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冷漠,借安娜的陨落写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然的悲剧结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和虚伪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于他对社会制度的不认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对,对农民的同情,却又因为他从小的生活习性以及社会环境,使他不足以彻底从心理到行为作出改变,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作者借列文的经历和感受写出对农民的爱护和同情,就像列文说的,他自己就是农民,对当时制度对农民的压迫的不满也就表达得更为自然。在文中写到:“人们争论得那么热烈,往往只是因为不能领会对方所要证明的事情。”列文对当时制度的抵制无法让别人领会,而他自己也无法领会和认同其他地主的主张,这就使一切思想斗争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一个人没有过不惯的环境,特别是如果他看到周围的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的话。”这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产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的。“过着漫无目标的、没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是他急于回到乡下的原因。他怕自己过惯了那种生活以后也成为了他自己厌倦的那种人。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上流社会群体的一种荒废氛围和腐蚀性。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很多的意义还有待读者去不断感悟,我也相信,等我的经历更加丰富,再一次品读这部作品的时候,肯定会有不同感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朱自清的《匆匆》读后感5篇

老舍《家》读后感参考5篇

寒假读好书读后感5篇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最新5篇

城南旧事的读后感优质5篇

心得体会2023读后感优质5篇

心得体会2023读后感优秀5篇

论语读后感作文通用5篇

孟读后感5篇

名著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827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