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记录下自己的内心想法,我们一定要好好写心得体会,优质的心得体会是可以给读者带去极大的鼓励的,下面是发奋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会议工作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会议工作心得体会篇1
会议工作心得体会篇2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在近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动新时代高发展质量,必须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让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同向、比翼齐飞。
人口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国家人口综合素质,代表着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力量。近期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们国家不但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也保持着持续的增长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人口数量的优势,并不代表着人口的素质,也不代表着人才的数量。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红利,靠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勤劳。
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的人口保持着稳定的低增长率,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这次公布的普查数据来看,我们国家劳动力是8.8亿人,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可以说,人口红利也依然存在,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从长远来看,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了中等收入国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依靠人口红利来推动发展已经难以为继。要注重把人口红利变为人才红利,才能更加有利于推进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核心是创新,而创新关键是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以中国智造推动中国号巨轮扬帆远航,就要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依靠智力创造推动发展与进步。实际上,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关系,是一个质与量的关系,两者紧密联系、互为依托。让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关键是要强化人才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开展好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在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中,提升人才数量与质量,为推进改革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之基。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发挥好人口资源的优势,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就业等民生问题,必须依靠提升劳动者素质来解决。从长远来看,随着人的寿命延长,可以利用的老年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越来越多,也必将进一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不断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这就要求,要从完善制度入手,改革和完善影响人才创新创造的机制体制,解除捆绑人才作用发挥的制度之绳,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动力,促进更好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人口素质的提升,体现出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增加,得益于我们国家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让相对廉价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发展的又一优势。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化,体现出创造财富的能力在逐步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才红利将不断发力,必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
会议工作心得体会篇3
①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②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
③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④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⑥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⑧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⑨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九个坚持”是经验,经验启示未来;“九个坚持”是规律,规律必须遵循。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在“九个坚持”经验启示的引领下,一定不负使命和任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会议工作心得体会篇4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章节中对人才的建设工作进行了重要论述。干部为要,人才为先。各级党组织要学好用好《条例》,主动思考人才引育工作,催生干事创业动力,为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需求侧,引育并重造人才。迈进新时代,奔向新征程。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站在人才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要始终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培育新的发展增长极。《条例》指出,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谋划,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说国家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我们就打造什么类型的人才。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围绕发展任务,聚焦重点领域,拓宽人才挖掘渠道,制定人才引进说明书,保证人才能够走得进来、用得起来,另外要加强人才的职能培训和教育管理,打造一批批政治过硬、德行过硬、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突出匹配度,人岗相适育人才。人才之所以被称为人才,是因为有着极为厚重的潜力和过硬的素养。但是,有潜力不一定生能力。如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就难以发挥,能力素养的彰显也就无从谈起。《条例》强调,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以用为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体现培育人才的原则就是要用好、用活、用实。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精准定位、科学培育的原则,根据人才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发挥人才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把人才安最合适的岗位,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给出提质增效的最优解。
吃下定心丸,强化关心护人才。对待人才要有鲜明的态度,既要栽下梧桐引凤来,又要小心呵护助成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人才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关爱,让人才感受到组织的浓浓深情,才能更好地迸发干事创业的活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更好地建功立业,书写辉煌篇章。因此,各级党组织要着重健全机制,加强人才成长保护方面的建设,着重对人才急难愁盼的问题加以解决,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要注重人才动力激发和精神灌溉,对于人才作出的突出贡献成就,适当加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最大限度的激发潜能,进一步形成会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格局。
人才是时代的选择。新形势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核心要素,做实人才选用的新篇章,为党的伟大事业发展打造最强引擎。
会议工作心得体会篇5
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使我们明晰了形势,明确了任务。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全面转型调整的过程。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从普遍短缺转入普遍过剩,从主要关注价格转向更多关注质量和品牌、信誉,这是一次全面且非常深刻的转型。
面对这一深刻复杂的变化,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失速。因为随着市场需求水平下降,企业订单数量减少,企业开工率会下降,困难企业会增加。这会使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受到影响,也会增加债务杠杆,增加银行不良贷款。而这些问题又会使消费和投资紧缩,拉动市场需求进一步下降。这些变化循环互动,就可能使经济增长失速,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冲击基本民生。2012年以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稳增长,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当前消费需求持续平稳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持续稳定在20%左右,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稳定器;房地产市场销售形势持续回暖,1月份至11月份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增速已快于房地产投资增速,预示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态势可望结束,等等。综合来看,需求侧趋稳的基础初步建立。
适应经济新常态,更重要的是企业、产业的转型调整,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只有当企业、产业适应了增速有所降低、要求更高的市场需求之后,企业效益、财政收入、金融债务链条、就业形势等才会处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社会再生产才能进入水平更高的新轨道。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从当前的市场需求特点看,一是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二是对价格的关注下降、对质量和品牌信誉的关注提高。总而言之,是从强调“有没有”转向强调“好不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引导企业从满足“有没有”的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满足“好不好”的集约和质量效益型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企业和产业的全面转型调整,异常艰巨复杂,因此,紧密结合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找准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至关重要。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中国经济发展确定了行动指南。通过去产能工作,积极稳妥地调整过剩产能,就可以有效提升产业素质,优化要素资源组合;通过去库存工作,把房地产消化库存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就会促进房地产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去杠杆工作,就可以处理好与过剩产能调整等相关的债务问题,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与财产责任相关的机制和制度;通过降成本工作,就可以努力改善企业转型调整的环境,促进转型调整顺利进行;通过补短板工作,就可以进一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企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落实五大任务,形成合力,必将系统扎实地推进企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将不断改善经济增长的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会议工作心得体会篇6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才诞生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社会主义祖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和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斗争。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分裂以后又分别重归于统一的事实,是中华民族伟大向心力的生动表现。汉族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满族的康熙帝,都为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功绩。
到了近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帝国主义肢解中国领土、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会议工作心得体会篇7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